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开放性试题
【作者】 赵祖玲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东风镇东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所谓小学数学开放试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唯一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适度引入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根据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设计开放性问题的策略。
一、条件开放
设计条件不足或有余的开放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条件有余: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李强家距学校400米,两家之间相距800米,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5分钟,求李强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王刚家与图书馆距离的百分之几?解法一:要求问题必须知道两家距图书馆各是多少米,根据“李强家距图书馆400米”和“王刚家与图书馆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先求出王刚家距图书馆多少米,再求问题。400÷(400×2)=400÷800=50%。从中发现题中“两家相距800米”和“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5分钟”这两个条件是多余的。解法二:根据题中条件“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可知李强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1倍数,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就是这样的2倍,可以直接求出问题:1÷2=50%,从而发现题中的另外三个条件都是多余的。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效、简洁地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条件不足:果园里有桃树80棵,…………。梨树有多少棵?(补上适当的条件,并解答。)分析:根据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特征,可以补充(1)从单位“1”己知或未知的方面来考虑(2)从间接叙述或直接叙述方面考虑。可以补充:(1)桃树是梨树的1/2。(2)梨树是桃树的2倍。(3)梨树比桃树少10棵。(4)桃树比梨树多10棵。(5)梨树比桃树多1/8。(6)桃树比梨树少1/9。…………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并解答,创设了一个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二、问题开放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的问题有可能多种多样。设计这样的开放题型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比的意义”后,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说一说每两个量之间的比是多少:忻城到柳州的距离约12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2:3 ),贷车所用的时间与客车所用的时间比是(3:2 ),以及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是(120:2 ),货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是(120:3);思路相对活跃的学生能说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40:60 ),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60:40 ),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比是( 120:120).
三、策略开放
这类题与传统的一题多解有联系,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途径,但更有本质区别。它运用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就会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假期到了,六年级老师组织学生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让同学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老师提供材料:1.大客车:限座55人,每辆500元/天。2.中巴车:限座45人,每辆450元/天。3.六年级共有师生152人,保证一人一座位。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水平解决问题。学生设计的方案有的设计出一种,有的设计出多种,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题是指提供一定的条件,可以是既满足条件,且所得结果的意义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供一定的条件,满足条件的答案有多种题型。(1)不同问题同一结果,如:A、B两地间的公路长106千米,小张骑自行车自A往B,速度是17千米/时,小王骑摩托车自B往A,速度是36千米/时,他们同时出发。①几小时后两人相遇?②小张骑出几小时后两人相遇?③小王骑出几小时后两人相遇?这里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但意思和结果相同。这种训练对于加深理解“速度和”概念及掌握行程问题是非常有益的。(2)同一问题不同结果。如: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也可能有4个角或3个角。
又如:你能写出几个比0.2小比0.1大的小数。这是一道结论无法确定的开放题,而且将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比0.2小比0.1大的数有无数个。”
五、综合开放
学生是社会成员,学生以后都要面向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因此,习题设计也应综合性的,可以集中其它学科相关知识于题中,也可以集中本学科相关知识于题中。例如:在学习完“平均数”后,老师出示题目:小马过河,妈妈说:“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米,你虽然身高1.2米,但还是不能趟过去。”小马很疑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为小马解惑吗?(1)如果河底面是水平的。水最深处是1米,那么小马趟过去不会有危险。(2)如果河底面不是水平的.水最深处有的地方大于1米.有的地方小于1米。那么小马在水浅处不会有危险;如果在水深处(超过1.2米),就有危险了,所以小马不能冒险过河。这样设计的题目,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容易接受。如果这样长此下去,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的充分开发和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总之,开放题教学是时代的呼唤,开放性应用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机会,多种解题策略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题的设计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提高。
一、条件开放
设计条件不足或有余的开放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条件有余: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李强家距学校400米,两家之间相距800米,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5分钟,求李强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王刚家与图书馆距离的百分之几?解法一:要求问题必须知道两家距图书馆各是多少米,根据“李强家距图书馆400米”和“王刚家与图书馆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先求出王刚家距图书馆多少米,再求问题。400÷(400×2)=400÷800=50%。从中发现题中“两家相距800米”和“王刚从家到图书馆用了15分钟”这两个条件是多余的。解法二:根据题中条件“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李强家与图书馆距离的2倍”,可知李强家与图书馆的距离是1倍数,王刚家与图书馆的距离就是这样的2倍,可以直接求出问题:1÷2=50%,从而发现题中的另外三个条件都是多余的。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效、简洁地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条件不足:果园里有桃树80棵,…………。梨树有多少棵?(补上适当的条件,并解答。)分析:根据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特征,可以补充(1)从单位“1”己知或未知的方面来考虑(2)从间接叙述或直接叙述方面考虑。可以补充:(1)桃树是梨树的1/2。(2)梨树是桃树的2倍。(3)梨树比桃树少10棵。(4)桃树比梨树多10棵。(5)梨树比桃树多1/8。(6)桃树比梨树少1/9。…………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并解答,创设了一个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二、问题开放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的问题有可能多种多样。设计这样的开放题型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在学习“比的意义”后,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说一说每两个量之间的比是多少:忻城到柳州的距离约120千米,客车要行2小时,货车要行3小时。大多数学生能说出客车所用的时间与货车所用的时间比是(2:3 ),贷车所用的时间与客车所用的时间比是(3:2 ),以及客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是(120:2 ),货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是(120:3);思路相对活跃的学生能说出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40:60 ),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是(60:40 ),客车与货车所行的路程比是( 120:120).
三、策略开放
这类题与传统的一题多解有联系,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答途径,但更有本质区别。它运用了不同的解题策略,就会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假期到了,六年级老师组织学生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让同学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老师提供材料:1.大客车:限座55人,每辆500元/天。2.中巴车:限座45人,每辆450元/天。3.六年级共有师生152人,保证一人一座位。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水平解决问题。学生设计的方案有的设计出一种,有的设计出多种,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题是指提供一定的条件,可以是既满足条件,且所得结果的意义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提供一定的条件,满足条件的答案有多种题型。(1)不同问题同一结果,如:A、B两地间的公路长106千米,小张骑自行车自A往B,速度是17千米/时,小王骑摩托车自B往A,速度是36千米/时,他们同时出发。①几小时后两人相遇?②小张骑出几小时后两人相遇?③小王骑出几小时后两人相遇?这里从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但意思和结果相同。这种训练对于加深理解“速度和”概念及掌握行程问题是非常有益的。(2)同一问题不同结果。如: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也可能有4个角或3个角。
又如:你能写出几个比0.2小比0.1大的小数。这是一道结论无法确定的开放题,而且将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比0.2小比0.1大的数有无数个。”
五、综合开放
学生是社会成员,学生以后都要面向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因此,习题设计也应综合性的,可以集中其它学科相关知识于题中,也可以集中本学科相关知识于题中。例如:在学习完“平均数”后,老师出示题目:小马过河,妈妈说:“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米,你虽然身高1.2米,但还是不能趟过去。”小马很疑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为小马解惑吗?(1)如果河底面是水平的。水最深处是1米,那么小马趟过去不会有危险。(2)如果河底面不是水平的.水最深处有的地方大于1米.有的地方小于1米。那么小马在水浅处不会有危险;如果在水深处(超过1.2米),就有危险了,所以小马不能冒险过河。这样设计的题目,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容易接受。如果这样长此下去,将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的充分开发和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总之,开放题教学是时代的呼唤,开放性应用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机会,多种解题策略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题的设计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