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德育与数学教学相辅相成
【作者】 万冬玲
【机构】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德育教育已经深入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课堂中?又如何用德育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的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关键词:德育 数学 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抓好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深远的意义。有些人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德育教育有些力不从心,其实不然,德育渗透在我们每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在情感上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教师和学生的一句对话,教师的一句简单评价,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当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 教学中我时时刻刻让孩子深切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还有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呵护!让他们感到课堂上我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课后我可以是一个玩伴,一位知心姐姐,一位认真倾听他们诉说的倾听者!从情感上让他们学会在乎、学会感恩!
班上总有部分学生情绪化,这样的孩子成绩起伏也特别大,在临近大考的时候,我首先给这些孩子家长打电话沟通,请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不要打骂、唠叨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学习,其次在孩子面前我做“好人”,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家长让你不顺心,你想不通、又不能沟通,就和老师说我帮你们去和家长沟通!绝对站在你这边!然后又告诉学生这一段时间作业完全看你个人,你觉得今天你的状态足以认真完成作业,你就做,相反你可以不做,只需给我打电话,我可以不问原因,但你必须尽快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状态。话虽如此,学生就觉得很贴心,极少数学生确实有不做的,可是用一次作业换来和学生很好沟通的机会,我觉得值。
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特别难受。但是教师的职责支撑着我不能够躺下。带着这份责任心,我仍旧来到了班里。只是少了平日的那种激情,声音也比平时小了许多,还偶尔会有一阵阵的咳嗽。班中的学生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我只是嫣然一笑,继续上课,当我转身板书课题时,我只能听见自己重重的喘息声。往日里,这个时候是学生说悄悄话的最佳时机,今日却静悄悄的,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班里来老师听课了,于是我快速转过身来四处找寻听课的老师,没有呀!我心里嘀咕着,便用有些纳闷的语气问道:“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呀”班上安静了一阵“老师都病了!”有些学生小声的说着,就是这么小的声音却让班上不少学生附和着。我看到他们诚恳的眼神,一种温暖涌上心头。这时却有些学生窃窃私语,我还沉浸在一种感动中对这种窃窃私语感到不解,这时,班上一位同学将一个东西放在讲台上“老师,给!”我低头一看是一个含片,看的出这个含片在这个同学手上握了很久,还有点汗渍。我迟疑了片刻,将含片拿起来放在嘴里,面对全班同学深深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然后继续上了课。这节课声音虽小却呈现出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因为这节课传递着师生之无声的情意,渗透着一种无声的德育教育,受益人是我和班上每一位学生。
记得上一届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前我问“你们上了六年学有什么遗憾吗?”学生说了很多,我家庭的、学校的,有和同学的,有和老师的,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你有什么遗憾吗?”这个问题正是我想要的,我说“我一直特偏向你们班,特想让你们打败二班,可是…..不过也没关系,我知道你们努力了就行了”结果全班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一定要全力以赴,我就知道第二天的考试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二、在学习习惯上渗透德育。
习惯是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主要有听课习惯、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总结习惯等,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平时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多提醒学生学会用心去听,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在自己不会的前提下要学会尊重别人,先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再汇报自己的发现,当别的同学发言时全班同学一定要关注这位同学,如果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补充,如果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也要虚心学习认真听讲。我的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他刚才说了什么?”“他刚才是怎么说的?”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这一习惯的培养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三、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涵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五年级下《复式折现统计图》的时候,教材以中、韩两国的连续几届亚运会的金牌数为素材,学生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你想对中国健儿们说些什么?”“中国健儿们你们辛苦了!”“ 中国健儿们,我们以你们为荣!”等等,句句回答渗透了学生对中国健儿的敬佩,渗透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总之,数学课的德育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和必需的培养,必然会逐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之目的。
关键词:德育 数学 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抓好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深远的意义。有些人认为小学数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德育教育有些力不从心,其实不然,德育渗透在我们每堂课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关于德育教育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 在情感上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教师和学生的一句对话,教师的一句简单评价,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当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 教学中我时时刻刻让孩子深切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心不仅仅是学习上,还有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呵护!让他们感到课堂上我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课后我可以是一个玩伴,一位知心姐姐,一位认真倾听他们诉说的倾听者!从情感上让他们学会在乎、学会感恩!
班上总有部分学生情绪化,这样的孩子成绩起伏也特别大,在临近大考的时候,我首先给这些孩子家长打电话沟通,请他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不要打骂、唠叨孩子,尽可能让他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学习,其次在孩子面前我做“好人”,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家长让你不顺心,你想不通、又不能沟通,就和老师说我帮你们去和家长沟通!绝对站在你这边!然后又告诉学生这一段时间作业完全看你个人,你觉得今天你的状态足以认真完成作业,你就做,相反你可以不做,只需给我打电话,我可以不问原因,但你必须尽快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状态。话虽如此,学生就觉得很贴心,极少数学生确实有不做的,可是用一次作业换来和学生很好沟通的机会,我觉得值。
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特别难受。但是教师的职责支撑着我不能够躺下。带着这份责任心,我仍旧来到了班里。只是少了平日的那种激情,声音也比平时小了许多,还偶尔会有一阵阵的咳嗽。班中的学生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我只是嫣然一笑,继续上课,当我转身板书课题时,我只能听见自己重重的喘息声。往日里,这个时候是学生说悄悄话的最佳时机,今日却静悄悄的,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班里来老师听课了,于是我快速转过身来四处找寻听课的老师,没有呀!我心里嘀咕着,便用有些纳闷的语气问道:“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呀”班上安静了一阵“老师都病了!”有些学生小声的说着,就是这么小的声音却让班上不少学生附和着。我看到他们诚恳的眼神,一种温暖涌上心头。这时却有些学生窃窃私语,我还沉浸在一种感动中对这种窃窃私语感到不解,这时,班上一位同学将一个东西放在讲台上“老师,给!”我低头一看是一个含片,看的出这个含片在这个同学手上握了很久,还有点汗渍。我迟疑了片刻,将含片拿起来放在嘴里,面对全班同学深深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然后继续上了课。这节课声音虽小却呈现出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因为这节课传递着师生之无声的情意,渗透着一种无声的德育教育,受益人是我和班上每一位学生。
记得上一届学生六年级毕业考试前我问“你们上了六年学有什么遗憾吗?”学生说了很多,我家庭的、学校的,有和同学的,有和老师的,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你有什么遗憾吗?”这个问题正是我想要的,我说“我一直特偏向你们班,特想让你们打败二班,可是…..不过也没关系,我知道你们努力了就行了”结果全班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一定要全力以赴,我就知道第二天的考试一定不会差到哪去!
二、在学习习惯上渗透德育。
习惯是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精确的数学语言。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形成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主要有听课习惯、读书习惯、作业习惯、审题习惯、验算习惯、总结习惯等,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平时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多提醒学生学会用心去听,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在自己不会的前提下要学会尊重别人,先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再汇报自己的发现,当别的同学发言时全班同学一定要关注这位同学,如果别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补充,如果和自己的想法一样也要虚心学习认真听讲。我的课堂上经常问学生“他刚才说了什么?”“他刚才是怎么说的?”时时刻刻提醒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这一习惯的培养不但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尊重别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三、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材的例题与习题里蕴涵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学五年级下《复式折现统计图》的时候,教材以中、韩两国的连续几届亚运会的金牌数为素材,学生通过统计图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你想对中国健儿们说些什么?”“中国健儿们你们辛苦了!”“ 中国健儿们,我们以你们为荣!”等等,句句回答渗透了学生对中国健儿的敬佩,渗透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总之,数学课的德育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和必需的培养,必然会逐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