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信息技术 改进教与学方式
【作者】 张 继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黑石头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激趣功能和导向功能,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充分调节自我,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化地发挥出来。通过这种教与学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合理,注重实效。
关键词: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地数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多感官协调活动,充分调节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巧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与学方式呢?
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唤起学生注意,引发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无意注意站优势,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且容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8至10分钟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如果此时教师习惯用“注意听”、“坐好了”等命令式的口气强迫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时教师除了用幽默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外,不妨借用高科技信息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故事“淘气和聪聪经常畅游在数学王国的知识海洋里,瞧,他们又来了(课件显示),他们正被数学王国大门上的一道数学题深深吸引,题目是:
什么情况下1=10=100?
这时学生都被这个题目吸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鼓励学生之后又问:“还有另外的情况吗?”这时学生疑惑不解,教师接着说:“学了‘小数的性质’你一定会明白小淘气和小聪聪用的方法。”这样做的意图是把学生引入实际情境中,激发兴趣,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的发挥导入环节的激趣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这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促使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尽可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示课件显示米尺的放大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其中1分米的线段可以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进一步启发:“如果都用米做单位,又该怎么表示呢?”“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这时候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纸上表示0.4,另一张纸上表示0.40,然后用彩笔涂上颜色,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直观教具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在小结时,强调这一性质必须针对的是“小数”,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必须是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掉“0”,强化概念的严密性,为后面运用小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练习时,让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我,充分体现和谐、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这一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中,如果把所需要的内容采用课件制作的形式进行播放,其效果优于在黑板上抄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新知识的练习反馈、小结复习等都可以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学数学活动。积累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与学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课堂教学要落实在教学组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讲解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而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而活跃课堂,启迪心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要合理,注重实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熟悉它在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运用的特点,正确把握它运用于特定内容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在平时不要把信息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形式,或摆设,或替代黑板的作用,或只管自己操作,不管学生的反应,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所谓的信息技术的控制下,失去了人文环境和交往空间,没有表现出信息技术的功能。这样的话,信息技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要做到合理, 避免只重信息技术课件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教师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切记还有其他教学手段。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二是要清楚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思考。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应最大限度地的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活师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恰如其分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实际中,不但可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与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地数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多感官协调活动,充分调节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巧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与学方式呢?
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唤起学生注意,引发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无意注意站优势,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且容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为8至10分钟。8至10分钟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如果此时教师习惯用“注意听”、“坐好了”等命令式的口气强迫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时教师除了用幽默的语言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吸引学生外,不妨借用高科技信息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比如: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故事“淘气和聪聪经常畅游在数学王国的知识海洋里,瞧,他们又来了(课件显示),他们正被数学王国大门上的一道数学题深深吸引,题目是:
什么情况下1=10=100?
这时学生都被这个题目吸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鼓励学生之后又问:“还有另外的情况吗?”这时学生疑惑不解,教师接着说:“学了‘小数的性质’你一定会明白小淘气和小聪聪用的方法。”这样做的意图是把学生引入实际情境中,激发兴趣,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的发挥导入环节的激趣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能力的过程。这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促使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尽可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示课件显示米尺的放大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其中1分米的线段可以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进一步启发:“如果都用米做单位,又该怎么表示呢?”“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这时候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纸上表示0.4,另一张纸上表示0.40,然后用彩笔涂上颜色,比一比涂色部分的大小,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直观教具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师在小结时,强调这一性质必须针对的是“小数”,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必须是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掉“0”,强化概念的严密性,为后面运用小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练习时,让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我,充分体现和谐、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这一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中,如果把所需要的内容采用课件制作的形式进行播放,其效果优于在黑板上抄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新知识的练习反馈、小结复习等都可以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方式教学数学活动。积累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与学方式的改善,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课堂教学要落实在教学组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讲解变成生动有趣的画面而使课堂生动活泼,从而活跃课堂,启迪心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要合理,注重实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熟悉它在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运用的特点,正确把握它运用于特定内容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在平时不要把信息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形式,或摆设,或替代黑板的作用,或只管自己操作,不管学生的反应,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所谓的信息技术的控制下,失去了人文环境和交往空间,没有表现出信息技术的功能。这样的话,信息技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要做到合理, 避免只重信息技术课件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教师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切记还有其他教学手段。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课程的资源。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二是要清楚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思考。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应最大限度地的激活课堂、激活教材、激活师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我深信,只要我们能恰如其分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实际中,不但可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