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生态课堂与和谐德育的构建

【作者】 李兴记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学生的学历和上学成绩评定人才,对学生能力有要求的同时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改革,转变初中教育者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从自身做起,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和谐德育;策策略方法;和谐校园
  一、建立德育民主性,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我们应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作为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自觉磨练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作为教师不应再以道德教育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等双向互动的德育方法,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纽带,互相探讨,共同思考,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实施德育个性化,使德育方法由模式教育向个性张扬转变
  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做人的、懂生活、能工作的社会公民。反思以往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表现为培育“听话的人”、“模式化的人”和“现状的固守者”。实施德育个性化构建和谐德育,就是要创新德育方法,改变模式教育的现状。
  三、培养德育自觉性,使德育方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一要加强显性教学。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政治、社会、法律、道德、哲学、文化等,教育指向性明确,就是培育学生具有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要重视开发隐性教育课程。营造环境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班团活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自律意识;通过“主题教学”,如演讲、讨论、辩论等,来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自律精神。
  四、落实德育实践性,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落实德育实践性,学校德育方法一定要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五、实现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学校德育要在强调学科德育渗透的同时,还要创建具体的、生动的、切合实际的德育模式,比如: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榜样模仿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以此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德育理想。
  六、实施“三线四育”式和谐德育策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所谓“三线”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应紧紧抓住三条生命线不放:既学生线中的行为规范、师德线中的育人规范、情感线中的师生关系; 所谓“四育”是指学校德育应成为一种有效性的、无声无息的但又能把德育做到孩子心里的四种育人模式:生活德育、活动德育、兴趣德育和环境德育。
  学生线: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问题,研究制定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的行为细则;搭建一个“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真正让行为习惯教育落到实处。
  师德线:学生的行为规范能否走入学生的心里,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据有关调查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后天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比如师源性心理障碍问题等。本课题将开展德育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同时开展一个“周周5分钟师德论坛”活动的研究,通过这一平台的实施,总结出提高教师育人规范及其效果的一些经验。
  情感线:我们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我们要带着“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走进每一天的课堂。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高效化的一个前提。鼓励学生“告诉”,有困难告诉老师,有矛盾告诉老师,有疑惑告诉老师;在教师中弘扬“爱校如爱家、爱生如爱子”活动,像热爱自己的家庭一样热爱学校,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如果每位教师能真正能用心去做教育,那么教师所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真诚的、最感人的、也是最有实效的;开展“天天5分钟聊天”活动,也就是普通教师每天应有计划的找一位学生聊天5分钟,让师生充分体验彼此的关系是朋友式、亲情式、平等式的。
  生活德育模式:搭建“天天5分钟德育”平台;每天开设一堂5分钟的德育课,内容涉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每一个项目(如住校生的生活习惯;餐厅就餐习惯;两操习惯;集队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习惯;课堂内外习惯;以及好人好事等等)。通过生活德育,让学生努力去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兴趣德育模式: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在学校开展兴趣特长培养工程,让每位学生在学校都能有两技一能;通过兴趣德育,让学生更加地爱学校、爱学习,做一个讲学习的人。
  活动德育模式:本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德育的过程,我校每学年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主题德育月活动、EBA篮球联赛、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平安节、班级风采展等;通过活动德育,让学生觉得人要讲平安、讲诚信、讲恩情。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构建和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要靠正确的德育方法。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德育工作又会面临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因此,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德育方法改革必须要在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经验基础上不断丰富,更要在积极探索的实践中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天津日报,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