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智慧评价,温暖无限——关注教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作者】 沈菊娥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育评价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却又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日常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心理。同时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重“分”心理也是一大隐患。尤其是后进生,由于他们身上弱点较多,他们的一些优点往往容易被缺点和不足掩盖,所以很难得到教师对他们公正、客观的评价。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他的言行评价对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直面弊端,关注全面,清醒认识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生  教师评价  教师
  在一次语文观摩课上,一位老师设计环节,请学生感情朗读某一个段落。在踊跃举手的一大群学生当中,这位老师请了两名学生分别朗读。生A感情投入,声情并茂,果真读得可圈可点,相当不错。生B读的正确流利,但似乎比生A缺少一些感情。然后老师请在坐的同班同学评价这两位学生的朗读。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却给予了生B交好的评价,对于生A很少有人提起,甚至有人说生A做作。我感到很奇怪,孩子们这是怎么了,很明显的判断却出现了这样让人不解的评价结果。正在纳闷之时,一个声音从学生中传来,这声音极其微弱,但此时在我听来却那么刺耳:“他这个人(生A)平时表现就那么差,连课文都读不通顺的,老师经常批评他的,今天能好到哪里去?”生A自卑而无奈地低下了头。
  听着这句话,我不禁有些愤愤不平。听完课后,我的心里依然无法平静,于是找了那个班的几个孩子询问生A、生B的情况。孩子们关于生A这样描述:“他平时表现不好的!”“他语文成绩很差!”“他以前连课文都读不通的!”“反正我们老师就说他不好!”而提到生B,孩子们又这样说:“她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当然是她读得好啦!”“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她的!”“老师都说她读课文好,还常常叫她领读呢!”“他们俩没法比!”
  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评价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孩子们一个定向的指引。这让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这样一件曾经经历的小事,煮完东西,关了火,我压根儿就没有意识到煮过东西的锅也是余温为消的,伸手一触,这余温却将我烫得疼痛无比……
  教师——孩子心目中的“神圣偶像”
  老师有着这样大的影响力,他对某一个学生的态度与评价,竟然能长时间地影响着这个孩子,而且在同班同学的心目中深深烙印。
  其实这样的事不仅仅在这个课堂上有,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处不有。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都有向师性,都渴望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信息,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无论是结论还是方式,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评定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直接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教育活动无处不有教师评定,诸如测验、考查、考试及评分,操行评定、个性鉴定,表彰、表扬及批评,以及伴随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赞许、指责、评述等。诸多评定方式按其性质,可分为正效应评定和负效应评定,如能正确进行,则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若进行不当,则可能导致对学生的压抑和限制,产生不良效应。正由于教师评定的广泛性和随时性,且又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重要调控作用。
  后进生——容易受伤的孩子
  而在宽泛的学生群体中,差生更是其中最为敏感的一部分。差生亦可称之为后进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不守纪律、品德表现也较差的一些学生。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差生面大是一个十分突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着差生。差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渴望教师能给予他们客观的评定和耐心的指导,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然而,由于差生身上弱点较多,许多“事故”也常与他们有联系,他们的一些优点往往容易被缺点和不足掩盖,所以很难得到教师对他们公正、客观的评价。
   很多时候,教师们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心理。也就是指教师本人持有个人偏见,这势必会影响他对差生的正确评价、评定。当然,人都有自己对某一人物或者某一事物特有的看法和评价,这是相当自然正常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另外,重“分”心理也是一大隐患。分数,历来是教师通过考试、测验之后评定学生学业好坏的最经常的普遍的方法。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态度和行为反应方式的重要因素。考测科学,评分合理,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使之能了解和判断自身学习效果的好坏以及知识、能力、个性诸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所在,有效地找到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途径,推动学生去更有效地从事学习活动。但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常常把它“视若神明”,作为手中的“权杖”,对学生施以影响。如此一来,分数就成为胁迫学生尽力学习、刻苦攻读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升学竞争的加剧,分数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中的负面效应愈益明显。更有甚者,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指标,对分数低的差生,持全盘否定态度,看不到他们的优点和身上存在的可以转化、提高的潜在因素。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盛行的时局下,很多教师不愿意坦白承认,却又在不断反复作祟的心理因素。
  差生也是学生,也是受教育的对象,转变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教师的责任。
  直面弊端,关注全面,清醒认识
  虽然上述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而应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在观念上逐步让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即使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最后,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当然,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诸如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评价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是选择评价方法的基础,笼统或琐碎的评价标准将不利于数据和资料的收集,而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就不可能达成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反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评价及其改革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若干环节和整个过程,对评价进行系统研究。例如,表现性评价是测查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但如果不顾评价内容一味推行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点时也用这种方法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如果在评价改革中不注意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就可能使得改革工作走向片断和局部,特别是在学习别的地区或学校的经验时,如果只把局部的东西拿过来,没有领会其相应的理念、原则、背景及其局限性,很有可能出现表面化或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在进行评语改革时,有的学校要求只能采用激励性语言,这往往使评语陷入空洞和教条,出现一味赞扬学生,回避恰当地指出学生不足的现象。
  而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其实应当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其认知、情感、品德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大多是内隐无形的,不可触摸,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而教育效果往往又是缓释的,滞后的,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今日的耕耘培育可能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才能有所收获。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却贯穿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节之中,即时发挥着无比重要而又是潜移默化的效应。他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处不在。教师的一句随心所欲的脱口而出的评价,也许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重视教育评价,坦然而真诚地看待学生,用一颗正直而细腻的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不容忽视的职责所在,这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别让你的一言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变成一种可怕的灼热的“余温”,烫伤了孩子稚嫩的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智慧型教师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