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2016年政治考纲题型示例解读及备考策略
【作者】 金怀伟
【机构】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考纲下来之后,很多老师都会认真研究考纲,分析其中的变化,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复习。今天笔者将对考纲后面的题型示例解读并提出应对策略,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我们首先来看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
该国居民( )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能看到出现了全国卷中惯用的考法,利用同学们的思维惯性设置陷阱。从图上能直观的看出,虚线(奢侈品)和实线(日用品),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很多同学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的观点,在对上②选项,来不及细想,②正确,由此运用排除法,有②的再选,没有②的排除,造成失分。
同学们没有看到图表的标题是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日用品下降的是增长率,毕竟在长,所以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③④。
笔者认为,这道题除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外,还有一种可能,今年图表题将回归高考,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出现在主观题第38题第一问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图表题的解题策略进行总结。
图表题解题策略:
一、审设问
(1)审出范围,涉及的是材料几,是共同还是分别反映,审出知识范围。
(2)审出题目要求,是要求解释现象还是揭示本质。
二、关注图表标题,这是整个图表的主题、中心,对于解题和寻找知识要点至关重要。
三、数据分析,答案的主要来源。(一般有三个层次)
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找准关键词,数据变化的情况(增减)。线性图注意拐点、转折点以及走势。
四、注释,这是破题的关键,经常可能是图表中数据产生变化的原因。
五、答案的编写要实话实说,除恶务尽。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道选择题题型示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2—3题。
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这两道题用同学们的说法,很简单啊,看来高考也用这样的送分题。其实这是一道一拖二的选择题。一段材料拖二道题。
应对策略
大前提是这几个小题的公共材料,因此必须把大前提和每个小题的材料结合起来推论思考。如果不养成这样的思维和习惯,很容易出错。2016年成都二诊15、16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两道选择题示例。
4.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是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道题目的主旨,是健全行政机关监督制约机制,而且是外部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题目中也没有提到审判权和执行权的分离问题,因此抓住主旨就能准确地锁定答案。
看了这几道选择题题型示例后,我们很有必要对选择题解题策略做一个总结。
选择题解题策略:
一、找准材料主旨(中心思想)。
二、审准题目的指向(限制性要求)。
三、判断选项自身说法正确与否。
①自身说法错误,可用排除法。(四川卷排错)
②自身说法正确,符合题目主旨吗?不符合,排除。(全国卷排异)
③自身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还要看是否符合题目指向,满足其限制性要求不?不满足,排除。(迄今为止高考最高难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主观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第一个小问是全国卷必考题型意义作用类题型。
意义类题型解题技巧:
(1)对谁有意义。谁包括行为措施的发出者——行为主体(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目的、好处——意义)。
还应包括这一行为措施的承受者——行为客体(因为这一措施受益——意义)。
(2)必须结合关键材料。所谓关键材料就是行为主体和客体所涉及的事情。
全国卷材料会透露出来的关键材料可能有这两种情况:
①主体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意义。如本题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②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达到的其他期望、效果——意义。如本题中(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答案赏析:
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主体这样做的原因)(3分)
②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主体这样做的目的)(3分)
③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分)(对客体的意义及材料的分析)
④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材料提示)(3分)
第二个小问在平时的地方卷中很少出现,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作用传到推理题。
作用传导推理题应对策略:
(1)找准首变量是谁。
(2)根据首变量的变化推理出将会首先对谁(次变量)产生影响。
(3)再根据次变量的变化推出余下的变化。
(4)再推导过程中,一定谨记这些变化在写成答案时一定要与题目的指向要求挂钩。比如这道题目,无论怎么变,你最终要往消费者受益上说。
答案赏析:
①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首变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力(次变量)加大;(5分)
②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次变量引发的变化);(5分)
③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与题目指向挂钩)。(4分)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2016全国高考政治考纲题型示例的一点愚见,不正之处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首先来看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
该国居民( )
①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
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③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在这道题目中,我们能看到出现了全国卷中惯用的考法,利用同学们的思维惯性设置陷阱。从图上能直观的看出,虚线(奢侈品)和实线(日用品),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很多同学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的观点,在对上②选项,来不及细想,②正确,由此运用排除法,有②的再选,没有②的排除,造成失分。
同学们没有看到图表的标题是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日用品下降的是增长率,毕竟在长,所以正确的选项应该是D③④。
笔者认为,这道题除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外,还有一种可能,今年图表题将回归高考,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出现在主观题第38题第一问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图表题的解题策略进行总结。
图表题解题策略:
一、审设问
(1)审出范围,涉及的是材料几,是共同还是分别反映,审出知识范围。
(2)审出题目要求,是要求解释现象还是揭示本质。
二、关注图表标题,这是整个图表的主题、中心,对于解题和寻找知识要点至关重要。
三、数据分析,答案的主要来源。(一般有三个层次)
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找准关键词,数据变化的情况(增减)。线性图注意拐点、转折点以及走势。
四、注释,这是破题的关键,经常可能是图表中数据产生变化的原因。
五、答案的编写要实话实说,除恶务尽。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道选择题题型示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2—3题。
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这两道题用同学们的说法,很简单啊,看来高考也用这样的送分题。其实这是一道一拖二的选择题。一段材料拖二道题。
应对策略
大前提是这几个小题的公共材料,因此必须把大前提和每个小题的材料结合起来推论思考。如果不养成这样的思维和习惯,很容易出错。2016年成都二诊15、16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两道选择题示例。
4.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是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 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道题目的主旨,是健全行政机关监督制约机制,而且是外部监督,提升司法公信力,题目中也没有提到审判权和执行权的分离问题,因此抓住主旨就能准确地锁定答案。
看了这几道选择题题型示例后,我们很有必要对选择题解题策略做一个总结。
选择题解题策略:
一、找准材料主旨(中心思想)。
二、审准题目的指向(限制性要求)。
三、判断选项自身说法正确与否。
①自身说法错误,可用排除法。(四川卷排错)
②自身说法正确,符合题目主旨吗?不符合,排除。(全国卷排异)
③自身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还要看是否符合题目指向,满足其限制性要求不?不满足,排除。(迄今为止高考最高难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主观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2013年3月,十二后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材料二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12分)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14分)
第一个小问是全国卷必考题型意义作用类题型。
意义类题型解题技巧:
(1)对谁有意义。谁包括行为措施的发出者——行为主体(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目的、好处——意义)。
还应包括这一行为措施的承受者——行为客体(因为这一措施受益——意义)。
(2)必须结合关键材料。所谓关键材料就是行为主体和客体所涉及的事情。
全国卷材料会透露出来的关键材料可能有这两种情况:
①主体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意义。如本题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②措施实施过程中可能达到的其他期望、效果——意义。如本题中(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
答案赏析:
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主体这样做的原因)(3分)
②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主体这样做的目的)(3分)
③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分)(对客体的意义及材料的分析)
④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材料提示)(3分)
第二个小问在平时的地方卷中很少出现,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作用传到推理题。
作用传导推理题应对策略:
(1)找准首变量是谁。
(2)根据首变量的变化推理出将会首先对谁(次变量)产生影响。
(3)再根据次变量的变化推出余下的变化。
(4)再推导过程中,一定谨记这些变化在写成答案时一定要与题目的指向要求挂钩。比如这道题目,无论怎么变,你最终要往消费者受益上说。
答案赏析:
①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首变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增加和竞争力(次变量)加大;(5分)
②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次变量引发的变化);(5分)
③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与题目指向挂钩)。(4分)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2016全国高考政治考纲题型示例的一点愚见,不正之处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