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 李 佳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古人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徐特立也说:“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而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美读产生共鸣——把德育渗透于朗读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大都是思想深邃,情感丰富,语言精美,结构谨严。读之,如饮甘霖,心旌为之摇荡;品之,如饮茗茶,其味邈远流长,余味不绝。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形态,诸如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促人奋进的社会美等。语文教学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物都展示出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让他们从愉快的美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我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美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例如教学《海燕》一课,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朗读并自己朗读,去感受革命者的形象和心灵美的魅力,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革命火种和激发人类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中美读,使学生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喜同悲,同爱同憎,震撼心灵。把德育渗透到美读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把德育渗透于情感熏陶中。
教师要 “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语文教师要在讲中动情,以情促德。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解读中感悟,悟出了文章内容美,情感美,韵律美,思想美,收到了德育的效果。用情感教学启发渲染,教师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或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或使学生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人物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可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做出了人生道路上的抉择的举动来进行情感熏陶。从而告诉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好文化课,学习鲁迅先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掌握现代化技术,为将来能参加国家建设,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教师在讲解中,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不仅仅能把课文所表现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在情感的熏陶下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以德树人品,以德树文品——把德育渗透于知识传授中。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传授进行德育渗透。书写上要求学生清楚、匀称、工整,并告诉学生——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坏,与他本人的性格、处世作风有很大关系。写文章要求他们记真事,讲真话,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关心了解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另外可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逆境与顺境、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完成字词教学、文章结构分析等基础知识之后,可画龙点睛地总结指出:真正宝贵而美好的东西是时间,当失去它的时候,才真正觉得它的宝贵和美好。于是很自然地联系到当前的“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四、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树德——把德育渗透于师德榜样中。
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处处当好表率。例如《〈论语〉十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说法不但要给学生讲清其道理,更需要老师以身践行。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树人应该先树德,它能照亮学生成长历程,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净化学生的心灵,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关键的是,德育的“源头”必须有“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有如此,初中语文课堂才能成为渗透德育的沃土。
一、美读产生共鸣——把德育渗透于朗读中。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初中语文教材中文章,大都是思想深邃,情感丰富,语言精美,结构谨严。读之,如饮甘霖,心旌为之摇荡;品之,如饮茗茶,其味邈远流长,余味不绝。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形态,诸如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促人奋进的社会美等。语文教学要用美学的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物都展示出来,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让他们从愉快的美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我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美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例如教学《海燕》一课,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朗读并自己朗读,去感受革命者的形象和心灵美的魅力,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革命火种和激发人类美好的理想。语文教学中美读,使学生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喜同悲,同爱同憎,震撼心灵。把德育渗透到美读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把德育渗透于情感熏陶中。
教师要 “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语文教师要在讲中动情,以情促德。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解读中感悟,悟出了文章内容美,情感美,韵律美,思想美,收到了德育的效果。用情感教学启发渲染,教师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或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或使学生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人物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人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可用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做出了人生道路上的抉择的举动来进行情感熏陶。从而告诉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好文化课,学习鲁迅先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掌握现代化技术,为将来能参加国家建设,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教师在讲解中,以情传情、以情激情不仅仅能把课文所表现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在情感的熏陶下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以德树人品,以德树文品——把德育渗透于知识传授中。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知识传授进行德育渗透。书写上要求学生清楚、匀称、工整,并告诉学生——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坏,与他本人的性格、处世作风有很大关系。写文章要求他们记真事,讲真话,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关心了解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另外可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逆境与顺境、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完成字词教学、文章结构分析等基础知识之后,可画龙点睛地总结指出:真正宝贵而美好的东西是时间,当失去它的时候,才真正觉得它的宝贵和美好。于是很自然地联系到当前的“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四、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树德——把德育渗透于师德榜样中。
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处处当好表率。例如《〈论语〉十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说法不但要给学生讲清其道理,更需要老师以身践行。师德的魅力是无穷的,树人应该先树德,它能照亮学生成长历程,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净化学生的心灵,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关键的是,德育的“源头”必须有“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只有如此,初中语文课堂才能成为渗透德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