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快乐来自和谐 成功源于合作——数学课堂高效之我见

【作者】 梁卓凤

【机构】 广西梧州市岑溪市筋竹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教学理念、教法、情感方面探究数学传统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的根源;探寻构建高效课堂之策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并把握好合作良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习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沉闷 合作 有效
  一、数学传统学习课堂死气沉沉的原因。
  在传统数学学习课堂上,教师“包打天下”、“一灌到底”,导致不少学生没有时间养成明察秋毫的观察良习,没有养成主动动口回答问题的良习,没有养成随时动手做笔记、做练习的良习;不乐意表露自己的观点,更不乐意在众目睽睽下到黑板展示;不乐意独立思考,也不乐意与同学展开讨论,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
  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死抱为师高高在上之尊,课堂教学一切均以自我为中心,总以为自己是先知先觉,学生浑钝无知,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大搞“一言堂”,唯恐学生不理解、不掌握,拼命地“满堂灌”,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鲜有合作机会、鲜有讨论时机,极少提供学生发表“异端”的时空。长此以往,学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呆板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压抑,甚至是窒息。
  其次是教法失当:学习内容简单的,教师教学设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即使学生人人皆懂,教师仍依导学设计“照本宣科”,费尽二虎九牛之力、投入大量时间反反复复的讲解,学生听得耳生茧,厌倦情绪由此而滋长; 学习内容复杂的,有的教师不遵循认知规律――闪电般讲完“双基”知识,匆忙进行大容量、超负荷的题海训练,学生如坠浓雾灰霾,题解不出,教师越疱代俎——学生练不会,教师发誓讲得你们会;学生考不过关,教师苦口婆心讲得你们过关;学生在课堂上缺少思考、缺乏参与、缺乏将知识消化的时间与机会,只能被动地吸收。长此下去,学生视数学为折磨自己的“撒旦”,只能望而生畏。
  再之是缺少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高高在上,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奴隶,哪敢质疑犯上,只能配合教师亦步亦趋;教师哪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同伴?师生界限泾渭分明,学生哪能体验到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
  二、数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传统课堂气氛沉闷,每个学生是求知路上的“孤雁”,座位如“排插”,每个学生必须安分守己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上课时,学生按要求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教师预设的一些问题,不能越池半步,彻头彻尾地成为一个接纳知识的玻璃缸。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有个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愉快欢悦的学习体验;合作学习就是让智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通过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攻克个体学习遇到的“知识堡垒”,它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终南捷径”。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学习体验,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并以此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多么和蔼可亲,在宽松快乐的天地里学习,让学生如春风吻面;教师努力创设合作情境,践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两两的结对学习、七嘴八舌的“群英聚会”,课堂气氛自然容易活跃起来。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1]抓住这股力量,激发智力层面各异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就水到渠成了。
  三、新课堂标准倡导的合作学习作用至少有四:
  首先是教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让差生少走学习弯路,减轻他们畏难情绪。
  其次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听取他人意见、吸收他人学习成果、借鉴他人学习经验的良习。
  再之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平台,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在辩论中促进其思维能力变得慎密、敏捷。
  此外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分组时,一般是六到八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成绩优劣搭配,这样有利促进组内合作和组外竞争;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也有利于评价学习成效,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有利每个成员树立和恢复自信心。
  四、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活跃其思维。因此,课堂上老师必须转换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是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我认为:教师要经常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2]好处有:上课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愿望,课堂中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语言要幽默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教学语言的幽默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再之是何时合作学习才更有效?合作良机有三:
  ⑴理解关键知识点时合作。
  关键知识点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石,基础牢固的、反应灵敏的学生容易过关,反之,基础知识负债多、反应较迟钝的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仅靠其自身力量,孤军奋战也许会陷入迷茫中,要走不少弯路;若久攻不下,还会重挫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掌握关键知识点时,要设置合作学习。如学习有序数对时,学生自主学习,关键知识点在于“有序、位置、数对”,基础不牢固的同学,在判定自己参加晚会的座位时,总是犹豫,究其原因时,他们虽然明白“横是排、纵为列”,但排的序数与列的序数怎么计算?这与参照物、观察点的定位有关,聪明的学生明白一般规则:列数从左往右增大,排数从舞台往向后增大;当他们合作讨论明白这个规则时,学习有序数对知识就容易多。在讨论中,大家明确“有序、位置、数对”的关系,进而各自从生活中举出实例,如:女生喜欢的十字绣;男生喜欢的象棋;车泊位用雷达导向仪;美军对拉登的斩首行动;“天宫二号”在太空“穿针引线”;国庆阅兵方阵;港口码头物流的对接;马航失联客机的定位……学生滔滔不绝的举例,学习自然变得有趣、有效。
  ⑵突破难点时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3]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而有利于学困生取得学习进步的机会。因此,在突破难点时让他们抓住适当时机合作学习更佳。如: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如果依教材顺序,就是通过平行线来证明有关角之间的相等与互补关系,然后得出结论,用这种方法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先提问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多少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动手操作,再画图、证明,最后得出定理。此方式是按“猜想――实验探索――分组合作――总结规律”的步骤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己推导定理,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通过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⑶一题多解时合作。
  一题多解采用合作方式,可以将前后的知识进行串联,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尽管很枯燥,但其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永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去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如:学习“平行线”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画一组平行线?我不急于说出各种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看看哪一组方法最多?这时,他们热情高涨,兴趣甚浓,纷纷动手。讨论结束后,进行评价,归纳方法:
  A利用模具(直尺、方格纸)。
  B通过三角板或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方法。
  C用折纸方法。
  D利用画板方法。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循序渐进,提高课堂效率,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都积极投身到教改实践中,用新眼光去发现问题,用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多管齐下,群策群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2009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2]1992年福建出版的《成功教育》。
  [3]王坦,2001年《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
  [4]2012年苏引华著的《引爆学习力》。
  作者简介:梁卓凤 女 籍贯:广西岑溪,生于1969年4月,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工作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筋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