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朗读教学“三字诀”
【作者】 钟 丽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普安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想方设法加以落实,做到以趣为首、以习惯培养为策,以鼓励赞识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朗读,发展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三字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得情境熏陶、发展语感的有效平台。但传统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应试”,强调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朗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完一篇课文之后,不但没有读熟读通顺,有的甚至连一遍都没有完整地读完。这种读法在小学这个阶段,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既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地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感受力、领悟力的提升。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以朗读为载体的各种语文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明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应有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又在实践中予以落实呢?当然,不同实践者有不同的声音,而自身多年教学工作告诉我,朗读教学“三字诀”可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一、严字当头,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习惯成就好人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保障。朗读中需要的习惯很多,如认真看读的习惯、坐姿习惯、写摘要的习惯、读后分享交流习惯、动笔勾画圈点习惯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得朗读能力培养,发展语感。除了要培养这些习惯外,我认为还应加强这几方面的习惯培养。
一是要培养学生“真读”的好习惯。所谓“真读”,就是让学生踏踏实实、专心致志读书,做到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不带习惯性语气词。要学生把每个字看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我们知道,朗读是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朗读,读的不仅是感情,更是感受;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可以说不“读”就不“语”了,朗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保底工程。这是我们应的朗朗教学观念。践行这种观念,就要培养学生真读习惯,有人说“真读书”和“读真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真读”习惯。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初读课文时,我们应先让学生放慢速度读,一字一字地读,让他们先读正确,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多读、反复读,才能读熟读通顺,为进入教材、与作者对话奠定基础。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标点的好习惯。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但在实践中,很少有教师注意,也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穷人》这篇课文中十几个省略号就是理解课文很好的突破口。实践中,我们应要求学生朗读时要看好每一个标点符号,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不然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往往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层次,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导致今后的作文中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三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起于思贵有疑,但我们现行小学生没有质疑朗读习惯,很多是嘴过不留心,印象不够深刻,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读望天书”、“跟着别人念”,其实就是思维没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教学时,我们应在引导学生“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便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的方法。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防止他们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了这种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趣字引路,激发学生朗读激情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也应采取激趣策略,让学生有朗读需求,产生朗读激情。我们知道,小学生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领读、开展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兴趣成为学生朗读需要时,其朗读激情自然就会高涨,进而爱上朗读、主动尝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赞字激发,提高学生朗读信心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好表扬”之心胜过成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评价,当满足了这个需求,他们学习便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通过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使学生在明确朗读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朗读的信心和能力。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把朗读的要求提得过高,只要学生能读通顺正确,便可获得教师点赞,有感情朗读是在教师引导示范或高年级进行。低段学生适当降低,让他们感受到朗读乐趣,发展朗读信心才是关键,才能为他们以后主动朗读打下情感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相多策并举进行落实。除了我们要有这种理念之外,还需要有效进行落实,做到以趣为首、以习惯培养为策,以鼓励赞识为手段,促进学生爱上朗读,乐于朗读。
参考文献:
[1]杨桂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2]金青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杨青,浅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
[4]张文武,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三字诀”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得情境熏陶、发展语感的有效平台。但传统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应试”,强调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朗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完一篇课文之后,不但没有读熟读通顺,有的甚至连一遍都没有完整地读完。这种读法在小学这个阶段,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既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地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感受力、领悟力的提升。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以朗读为载体的各种语文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明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应有重视。那么我们如何又在实践中予以落实呢?当然,不同实践者有不同的声音,而自身多年教学工作告诉我,朗读教学“三字诀”可有效达成这一目标。
一、严字当头,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习惯成就好人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保障。朗读中需要的习惯很多,如认真看读的习惯、坐姿习惯、写摘要的习惯、读后分享交流习惯、动笔勾画圈点习惯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快速获得朗读能力培养,发展语感。除了要培养这些习惯外,我认为还应加强这几方面的习惯培养。
一是要培养学生“真读”的好习惯。所谓“真读”,就是让学生踏踏实实、专心致志读书,做到不可丢字添字,不能读错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不带习惯性语气词。要学生把每个字看清楚,做到“字字正确,句句响亮”。我们知道,朗读是再现世界的一种方式;朗读,读的不仅是感情,更是感受;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可以说不“读”就不“语”了,朗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保底工程。这是我们应的朗朗教学观念。践行这种观念,就要培养学生真读习惯,有人说“真读书”和“读真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真读”习惯。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少,注意力容易分散,初读课文时,我们应先让学生放慢速度读,一字一字地读,让他们先读正确,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多读、反复读,才能读熟读通顺,为进入教材、与作者对话奠定基础。
二是要培养学生读标点的好习惯。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但在实践中,很少有教师注意,也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穷人》这篇课文中十几个省略号就是理解课文很好的突破口。实践中,我们应要求学生朗读时要看好每一个标点符号,读出停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不然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往往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层次,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导致今后的作文中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三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起于思贵有疑,但我们现行小学生没有质疑朗读习惯,很多是嘴过不留心,印象不够深刻,那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读望天书”、“跟着别人念”,其实就是思维没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教学时,我们应在引导学生“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便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的方法。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防止他们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有了这种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趣字引路,激发学生朗读激情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也应采取激趣策略,让学生有朗读需求,产生朗读激情。我们知道,小学生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又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使朗读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如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学生往往兴趣不大,易产生畏惧心里。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采取把课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领读、开展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兴趣成为学生朗读需要时,其朗读激情自然就会高涨,进而爱上朗读、主动尝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赞字激发,提高学生朗读信心
儿童心理学表明:一定的情绪是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好表扬”之心胜过成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评价,当满足了这个需求,他们学习便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应通过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使学生在明确朗读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朗读的信心和能力。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把朗读的要求提得过高,只要学生能读通顺正确,便可获得教师点赞,有感情朗读是在教师引导示范或高年级进行。低段学生适当降低,让他们感受到朗读乐趣,发展朗读信心才是关键,才能为他们以后主动朗读打下情感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相多策并举进行落实。除了我们要有这种理念之外,还需要有效进行落实,做到以趣为首、以习惯培养为策,以鼓励赞识为手段,促进学生爱上朗读,乐于朗读。
参考文献:
[1]杨桂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2]金青玲,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读书文摘,2014年。
[3]杨青,浅谈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
[4]张文武,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