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实践探讨
【作者】 赵磊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酉溪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勇于担当,想方设法去落实,实践中,我们可从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和综合活动等平台,让学生反复接触并实践,在长期的运用中发展学生语文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能力 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感悟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也应为之努力的培养义务。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与运用,却往往忽略了感悟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而在语文实践中,就成为了一种直觉敏锐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与语文反复接触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之培养呢?多年实践,我积攒了一些心得。
一、阅读品味,体会中感悟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灵感悟的结晶,是学生用心体会、认真学习的典范。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解读中去,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领悟,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剖析,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自主赏读,感悟内涵。自主感悟文本是一种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首先应让学生静下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圈点、批画),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部分,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文字的感悟,老师是无法全部讲解和传授的,需要学生自己充分调动感官去触摸语言材料,心领神会。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边读边思,畅谈所感所悟,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加以保护,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逐步掌握“自读自悟”的读书本领,实现学生最大限度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比较朗读,感悟妙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语言规范,用词精确得当,语句优美。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文中的妙词佳句作适当地调整,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揣摩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当,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三)调动感官,促进感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媒体,运用音、像、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或加上嗅觉、触觉等综合作用,从对文字的简单理解,变为浮现在眼前的画面,体验文章丰富内涵。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
(四)抓关键词句,做到有的放矢。抓关键词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语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确定自认为重要的句子作为关键句并仔细分析,树立自信心,然后再慢慢校正,逐步提高阅读水平。这样做的还有一个根本目的是能打破教学程式,尊重学生思维个性和已有的能力水平,激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以读带讲,以读促悟,以悟生情。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做到初读、细读和精读,在评品、欣赏中,积极调动学生全身心感受品味语言文字、体察感悟作者内心、触动学生心灵。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观察生活,思考中感悟
(一)用心观察。首先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这种事毕竟为数不多,且与我们中学生有些距离。而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容易接受、理解,所以我们更要多加关心。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二)看中思考。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要学会“多思”,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然后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真正做到“善思” 。学生在用心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对生活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思考,从而领悟到更多的内涵,富有自己的情感,考虑问题更有广度和深度。在生活中逐步做到了有心人,也学会了深入思考,还必须引导学生考虑思考的角度、思考的方式,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对生活报以微笑,对事物寄托情感,我们才可以撷取到蕴含其中的深遂道理。
三、写作抒发,积累中感悟
从阅读中品味出的写作技巧,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点滴感受,眼看、耳听、潜心思考,情感获得酝酿,思维得到锻炼,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感悟以习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们应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纯粹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实践,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思考并适时记录下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写多了,生活积淀就深厚了,情感也就会随之丰富起来。这样就在不知不觉的积累中获得了自己的作文仓库,思想仓库,情感仓库,那是属于学生个人的东西,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当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胸中自然就会有话可说,在辅之以各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进行规范训练,就成了一件轻松而快活的事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必定会情致饱满,个性鲜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创造契机,营造氛围,启发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抓住文章的思想闪光点,这对培养感悟思维也是尤为重要的。
总之,感悟是催生阅读体会、生活思考和写作积累的一方不可缺少的沃土。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打“持久战”,做长期、细致、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倾注我心,在学生稚嫩的心灵花园中培养出感悟能力生长的土壤,愿假以时日,必能绽放出朵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张瑞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J].新课程(上),2014年。
[2]李晓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年。
[3]潘丽远,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J].考试周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能力 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感悟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也应为之努力的培养义务。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我们常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与运用,却往往忽略了感悟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而在语文实践中,就成为了一种直觉敏锐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与语文反复接触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之培养呢?多年实践,我积攒了一些心得。
一、阅读品味,体会中感悟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灵感悟的结晶,是学生用心体会、认真学习的典范。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解读中去,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领悟,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剖析,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自主赏读,感悟内涵。自主感悟文本是一种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首先应让学生静下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圈点、批画),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部分,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文字的感悟,老师是无法全部讲解和传授的,需要学生自己充分调动感官去触摸语言材料,心领神会。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边读边思,畅谈所感所悟,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加以保护,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逐步掌握“自读自悟”的读书本领,实现学生最大限度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比较朗读,感悟妙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语言规范,用词精确得当,语句优美。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将文中的妙词佳句作适当地调整,然后与原文进行比较朗读,通过比较,让学生揣摩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当,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三)调动感官,促进感悟。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媒体,运用音、像、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或加上嗅觉、触觉等综合作用,从对文字的简单理解,变为浮现在眼前的画面,体验文章丰富内涵。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
(四)抓关键词句,做到有的放矢。抓关键词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语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确定自认为重要的句子作为关键句并仔细分析,树立自信心,然后再慢慢校正,逐步提高阅读水平。这样做的还有一个根本目的是能打破教学程式,尊重学生思维个性和已有的能力水平,激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以读带讲,以读促悟,以悟生情。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做到初读、细读和精读,在评品、欣赏中,积极调动学生全身心感受品味语言文字、体察感悟作者内心、触动学生心灵。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积淀和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观察生活,思考中感悟
(一)用心观察。首先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这种事毕竟为数不多,且与我们中学生有些距离。而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容易接受、理解,所以我们更要多加关心。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二)看中思考。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要学会“多思”,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然后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真正做到“善思” 。学生在用心观察生活的同时,还要对生活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思考,从而领悟到更多的内涵,富有自己的情感,考虑问题更有广度和深度。在生活中逐步做到了有心人,也学会了深入思考,还必须引导学生考虑思考的角度、思考的方式,使自己的思考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对生活报以微笑,对事物寄托情感,我们才可以撷取到蕴含其中的深遂道理。
三、写作抒发,积累中感悟
从阅读中品味出的写作技巧,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点滴感受,眼看、耳听、潜心思考,情感获得酝酿,思维得到锻炼,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感悟以习作的方式表达出来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们应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纯粹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实践,融入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和思考并适时记录下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写多了,生活积淀就深厚了,情感也就会随之丰富起来。这样就在不知不觉的积累中获得了自己的作文仓库,思想仓库,情感仓库,那是属于学生个人的东西,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当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候,胸中自然就会有话可说,在辅之以各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进行规范训练,就成了一件轻松而快活的事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必定会情致饱满,个性鲜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创造契机,营造氛围,启发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抓住文章的思想闪光点,这对培养感悟思维也是尤为重要的。
总之,感悟是催生阅读体会、生活思考和写作积累的一方不可缺少的沃土。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打“持久战”,做长期、细致、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倾注我心,在学生稚嫩的心灵花园中培养出感悟能力生长的土壤,愿假以时日,必能绽放出朵朵奇葩!
参考文献:
[1]张瑞雪,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重点词句的能力[J].新课程(上),2014年。
[2]李晓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年。
[3]潘丽远,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J].考试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