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走进语文,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作者】 袁 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是人们的追求与向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我们的教学应教出语文的美来,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美。本文结合具体课文教学实例, 通过在课文学习中体会、拓展、欣赏、体验、感受蕴涵的各种美,从而创造轻松学习语文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策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发现美;欣赏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我们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例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以读为主,由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老师领读等形式,随着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当读到:“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你聪明人,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刻不复返呢?”学生马上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寸金还犹可,失去光阴何处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由于朗读的形式多样,有效地引起了学生读书兴趣。
五、在课后拓展中进一步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学生补充一些与语文内容相关的材料或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受到了文中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或读一读搜集到的有关歌颂母亲的语句,有的学生说:“妈妈,感谢您给了我一双脚,让我在这世上堂堂正正的做人;妈妈,感谢您给了我生命,让我感受到这美好的世界……”还有的同学说:“妈妈,我会用我的一生来报答您的恩情”,还有的同学说:“妈妈,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有的同学甚至是泪流满面,全身心地融入到此情此景中。
我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老师任重而道远。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学生也一定会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锡市勤新小学 荣蔚·《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3.《语文教学,多一些诗意吧》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朱学坤·《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8.4
关键词: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发现美;欣赏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我们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例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以读为主,由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老师领读等形式,随着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当读到:“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你聪明人,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刻不复返呢?”学生马上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寸金还犹可,失去光阴何处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由于朗读的形式多样,有效地引起了学生读书兴趣。
五、在课后拓展中进一步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学生补充一些与语文内容相关的材料或让学生课下自己查找,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受到了文中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或读一读搜集到的有关歌颂母亲的语句,有的学生说:“妈妈,感谢您给了我一双脚,让我在这世上堂堂正正的做人;妈妈,感谢您给了我生命,让我感受到这美好的世界……”还有的同学说:“妈妈,我会用我的一生来报答您的恩情”,还有的同学说:“妈妈,如果有来世,我还做您的儿子”,有的同学甚至是泪流满面,全身心地融入到此情此景中。
我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老师任重而道远。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学生也一定会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无锡市勤新小学 荣蔚·《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3.《语文教学,多一些诗意吧》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朱学坤·《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