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徐显平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杨家岩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更是以阅读教学为主,怎样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书不可能短时间内达到“如饥似渴”状态,教师必须循循善诱,通过创造阅读的氛围,注意多样化阅读教学形式,以兴趣为先导激发读的欲望,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下面,我就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文与图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大熊猫》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大熊猫长得什么样?大熊猫爱吃什么?由于课文插图本身生动具体,学生说起来非常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象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文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读书,然后引发思考:1、文中小丽带来的作业特别在那儿?2、为什么大家认为小丽的作业最好?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
  三、读与说结合
  如果说“读”是对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学完《拔苗助长》,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说”:“你想对文中的种田人说点什么?”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下子被学生说透了。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读与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学效果令老师非常满意。
  五、读与画结合
  这里讲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如学习《看花灯》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花灯画下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六、读与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是写的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夸家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夸夸自己的家乡:有的夸家乡的迷人风光,有的夸家乡的丰富物产,也有的说家乡的变化,还有的畅想家乡的未来。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结果学生兴致勃勃,文章中充满希望。虽然是低年级的学生,但也喜欢观察生活中一些事物,有时也观察得十分细致,写出的话自然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只要我们把听、说、读、写、思、画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徐显平,男,小学一级教师,大学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