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无痕教育”在转化双差生过程中的妙用浅析
【作者】 吴从根 程超群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学校教育中双差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又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虽然一个班级中双差生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但是他们的活动能量大,对班风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对双差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可能毁其一生,而且还可能给社会治安带来危害。所以认真面对双差生,冷静处理双差生问题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回避的职责。经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探寻中发现“无痕”教育是转变双差生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不是放之任之的不管不顾,不是听之凭之的自生自灭。中外很多教育家对无痕教育都作了阐述。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法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卢梭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国一位著名学者也曾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无痕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意识地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消除师生隔阂,以亲切平等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活动中发挥影响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无痕教育。
为什么无痕教育可以对双差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从双差生的形成和状态说起。双差生是由后进生演变而来。我们面对的后进生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在曾经的学习中一次意外的走神,一次请假等事件造成知识链条的中断而没有及时弥补造成的。学习的停步不前甚至是倒退并非是学生主观期望的。学习上出了问题,学生也很焦虑、烦躁。在这种状态下,若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有认真的了解情况,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只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反而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破裂。学生一旦在心理上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上,就会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随之放荡形骸、我行我素,最终成为令人扼腕的双差生。此后,教师再想通过常规的教育手段对其展开教育时,他就会消极对待甚至排斥,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无痕教育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本身就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教育是对生命的涵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对双差生的教育亦是如此。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些活动不是外在表象的,而是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引领示范,是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感染熏陶。这些特征不是简单呆板的口头教育能够实现的。教师将教育目的加载到平常与学生的交往和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外活动中,在亲切融洽、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递和习惯的养成,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升华,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也是无痕教育的精髓。
怎样开展无痕教育呢?
教师要利用“无痕”的教育对双差生进行正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人们尊崇的是师道尊严。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被伦理纲常所隔绝,彼此没有紧密的联系,亲切的沟通。这种情况在老师和双差生之间尤为突出,学生具有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教育充耳未闻。教师简单化处理双差生问题更可能加深误会,积累学生的排斥情绪,削弱教育的效果。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扭转学生的消极状态,使学生积极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改造,就需要要主动的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或者创造机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产生共鸣。等到师生间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纽带,彼此的信任也随之形成,这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搞好“无痕”教育需要教师有赏识学生的意识。人的本性中就有得到赏识的渴求。伯乐识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很多双差生将自己定位成没有被发现的千里马,由于未被“伯乐”赏识而意志消沉。他们本来就处在一种压抑和防御的情绪中,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只能让其 更加自暴自弃。如果老师时刻带着发现的眼光,寻找双差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赏识和鼓励,往往会点亮双差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其重拾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赏识的眼光和赞美的言辞。有时教师给出一份鼓励,学生就会收获一片希望!
搞好“无痕”教育教师要减少枯燥乏味的说教。很多双差生都是感性的,容易冲动,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排斥很强。这时教师如果能将教育的目的设计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当中,让他们在感觉不到“被教育”的活动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消除了他们的戒备心理,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比如: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时,与其对照环保资料滔滔不绝,不如让学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调查,参加一次实实在在的的植树造林活动;教育学生要孝顺父母时,与其用传统伦理道德的说教,倒不如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参加一次帮扶或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到有父母关爱的幸福感的同时,将爱心传递、温暖他人……另外,学校教育中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诸如:主题班会、辩论会、国旗下演讲、诗歌朗诵、集体体育活动……等等,教师细心的将其加以设计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有利工具。利用这些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双差生的改造和教育工作。
搞好“无痕”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双差生的成长重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要取得成功往往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战胜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这绝对称得上是对他们身体、心理和意志的多重考验。在教师与双差生的交往中,如果老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能够对双差生的教导耐心细致、孜孜不倦。这样的行为就可以对双差生起到榜样示范、感染同化的作用,使他们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念,树立勇往直前的信心。当学生产生了前进的意愿,他们才是能够被教育的。
双差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真切的爱心、宽容的耐心。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双差生感受到老师倾情的付出,双差生的转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什么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不是放之任之的不管不顾,不是听之凭之的自生自灭。中外很多教育家对无痕教育都作了阐述。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法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卢梭说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国一位著名学者也曾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无痕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意识地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消除师生隔阂,以亲切平等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活动中发挥影响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无痕教育。
为什么无痕教育可以对双差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呢?
首先我们要从双差生的形成和状态说起。双差生是由后进生演变而来。我们面对的后进生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在曾经的学习中一次意外的走神,一次请假等事件造成知识链条的中断而没有及时弥补造成的。学习的停步不前甚至是倒退并非是学生主观期望的。学习上出了问题,学生也很焦虑、烦躁。在这种状态下,若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仅没有认真的了解情况,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只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反而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破裂。学生一旦在心理上站到了教师的对立面上,就会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随之放荡形骸、我行我素,最终成为令人扼腕的双差生。此后,教师再想通过常规的教育手段对其展开教育时,他就会消极对待甚至排斥,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无痕教育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本身就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教育是对生命的涵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对双差生的教育亦是如此。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这些活动不是外在表象的,而是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引领示范,是教师人格对学生的感染熏陶。这些特征不是简单呆板的口头教育能够实现的。教师将教育目的加载到平常与学生的交往和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外活动中,在亲切融洽、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传递和习惯的养成,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升华,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也是无痕教育的精髓。
怎样开展无痕教育呢?
教师要利用“无痕”的教育对双差生进行正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在传统的教育当中,人们尊崇的是师道尊严。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被伦理纲常所隔绝,彼此没有紧密的联系,亲切的沟通。这种情况在老师和双差生之间尤为突出,学生具有逆反心理对老师的教育充耳未闻。教师简单化处理双差生问题更可能加深误会,积累学生的排斥情绪,削弱教育的效果。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扭转学生的消极状态,使学生积极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改造,就需要要主动的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或者创造机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产生共鸣。等到师生间建立了牢固的情感纽带,彼此的信任也随之形成,这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搞好“无痕”教育需要教师有赏识学生的意识。人的本性中就有得到赏识的渴求。伯乐识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很多双差生将自己定位成没有被发现的千里马,由于未被“伯乐”赏识而意志消沉。他们本来就处在一种压抑和防御的情绪中,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只能让其 更加自暴自弃。如果老师时刻带着发现的眼光,寻找双差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赏识和鼓励,往往会点亮双差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其重拾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吝啬赏识的眼光和赞美的言辞。有时教师给出一份鼓励,学生就会收获一片希望!
搞好“无痕”教育教师要减少枯燥乏味的说教。很多双差生都是感性的,容易冲动,对不感兴趣的事物排斥很强。这时教师如果能将教育的目的设计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当中,让他们在感觉不到“被教育”的活动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消除了他们的戒备心理,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比如: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时,与其对照环保资料滔滔不绝,不如让学生参加一次有意义的社会调查,参加一次实实在在的的植树造林活动;教育学生要孝顺父母时,与其用传统伦理道德的说教,倒不如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参加一次帮扶或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到有父母关爱的幸福感的同时,将爱心传递、温暖他人……另外,学校教育中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诸如:主题班会、辩论会、国旗下演讲、诗歌朗诵、集体体育活动……等等,教师细心的将其加以设计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有利工具。利用这些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双差生的改造和教育工作。
搞好“无痕”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双差生的成长重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要取得成功往往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战胜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这绝对称得上是对他们身体、心理和意志的多重考验。在教师与双差生的交往中,如果老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能够对双差生的教导耐心细致、孜孜不倦。这样的行为就可以对双差生起到榜样示范、感染同化的作用,使他们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念,树立勇往直前的信心。当学生产生了前进的意愿,他们才是能够被教育的。
双差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真切的爱心、宽容的耐心。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双差生感受到老师倾情的付出,双差生的转变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