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非智力因素提升初中化学教学初探
【作者】 赵显东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起着促进、调节、补偿和催化作用,是智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信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力在学习化学中的应用”“ 想象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要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和调节正常的学习活动,让化学教学更加高效生动,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非智力因素 自信心 观察力 想象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伴随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品质等,具体讲: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制力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起着促进、调节、补偿和催化作用,是智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和调节正常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让化学教学更加高效生动。作者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非智力因素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
一、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绪言”时,我先关闭上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观察,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自信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有百分之八十的初中生明确表明自己在化学的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拉扯”中完成的,化学仿佛成了他们初中学习阶段的致命伤.因此帮助初中生建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成了初中化学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的题目,比如偏向于简单概念理解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应对,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学生实行激励措施。在化学学科成为初中教学内容以来,经过多年的总结,一些难度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和受挫心理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被教师所熟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从精神方面来激励学生的斗志.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成功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学长们的成功案例出发,给学生讲述别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面对的,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是很多学生都会面对的时候,自信心就会被重新的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坦然对待眼前的困难,从而在化学学习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三、观察力在学习化学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少年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没有观察更不可能有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胜任教学主体的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化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教会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及细微变化,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总结出规律再与教材结论相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想象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推动着世界上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良好的想象力是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化学探讨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等都比较抽象。学生到初三才开始系统学习化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尚不占主导地位,只有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譬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内在的涵义。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而仅靠死记硬背,很可能导致学生视化学为“外语”,把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当作包袱,失去信心,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化学教学中分子结构的学习要求空间立体感和动感。在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是一般是空间构型的变化,就要运用三维想象能力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进行推断。我认为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异想天开,教师应该顺势引导,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对那些哪怕是稚嫩的创新萌芽进行细心的呵护,决不可去扼杀它们。在精心呵护学生们的异想天开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提问,只有在肥沃优质的土壤上,创新的幼苗才能进一步大面积萌发。种子萌发后,教师要适时“施肥”,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当然,对于一些旁逸斜出的“枝杈”,我们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合理的“修剪”,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出“参天大树”。
总而言之,化学高难度的特点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争取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恒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学语文;1987年10期
【2】郭建虹;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J];数理化学习;2010年05期
【3】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学校 王霞;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N];学知报;2010年
关键词:初中化学 非智力因素 自信心 观察力 想象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伴随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品质等,具体讲:有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制力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对学生学习起着促进、调节、补偿和催化作用,是智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完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和调节正常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让化学教学更加高效生动。作者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非智力因素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
一、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讲“绪言”时,我先关闭上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观察,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自信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有百分之八十的初中生明确表明自己在化学的学习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拉扯”中完成的,化学仿佛成了他们初中学习阶段的致命伤.因此帮助初中生建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成了初中化学教师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的题目,比如偏向于简单概念理解的题目,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应对,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精神层面对学生实行激励措施。在化学学科成为初中教学内容以来,经过多年的总结,一些难度较大、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和受挫心理的内容基本上已经被教师所熟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从精神方面来激励学生的斗志.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以往成功克服化学学习困难的学长们的成功案例出发,给学生讲述别人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面对的,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是很多学生都会面对的时候,自信心就会被重新的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坦然对待眼前的困难,从而在化学学习上迈出关键的一步。
三、观察力在学习化学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少年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没有观察更不可能有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要想让学生胜任教学主体的地位,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化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教会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及细微变化,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总结出规律再与教材结论相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想象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推动着世界上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良好的想象力是化学思维能力,化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更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化学探讨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 变化规律等都比较抽象。学生到初三才开始系统学习化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尚不占主导地位,只有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譬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内在的涵义。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而仅靠死记硬背,很可能导致学生视化学为“外语”,把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当作包袱,失去信心,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化学教学中分子结构的学习要求空间立体感和动感。在化学变化中微粒的变化是一般是空间构型的变化,就要运用三维想象能力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进行推断。我认为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异想天开,教师应该顺势引导,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对那些哪怕是稚嫩的创新萌芽进行细心的呵护,决不可去扼杀它们。在精心呵护学生们的异想天开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提问,只有在肥沃优质的土壤上,创新的幼苗才能进一步大面积萌发。种子萌发后,教师要适时“施肥”,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当然,对于一些旁逸斜出的“枝杈”,我们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合理的“修剪”,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出“参天大树”。
总而言之,化学高难度的特点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争取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恒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中学语文;1987年10期
【2】郭建虹;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J];数理化学习;2010年05期
【3】山东省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学校 王霞;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探讨[N];学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