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海粟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生物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生命奥秘、不断创新的精神。为了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多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现浅谈有关策略。
1、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求学生高质量做好每个实验,首先自己得先行动起来,制订好实验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实验课,教师在学生上实验课之前做好以下几点。
1.1“理一理”
实验步骤的准确落实是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前教师对实验步骤认真“理一理”,把烦琐的内容分步简化,再每一步抓住关键字,使步骤简洁、清晰、好记,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而且能节省学生实验时间,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七个步骤的每一步精简出一个关键字,即“擦”→“滴”→“撕”→“展”→“盖”→“染”→“吸”,让学生能形象、快速地记住每一步,从而高效地完成这一实验。
1.2 “选一选”
生物实验中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植物生长季节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适度地重新选择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例如,在做“用蚕豆叶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及气孔”的实验时,按照上课进度已找不到蚕豆叶。教师通过实践发现,给学生用水花生叶、紫角叶(紫角叶也叫紫葛叶,学名落葵,现作为一种绿色蔬菜)、玉树叶替代蚕豆叶,这些植物的叶片因为肉质肥厚,下表皮容易撕下,学生易操作,观察效果也很明显。要做到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教师平时必须做有心人,教师要认真阅读生物教学杂志及网络上有关生物实验材料的介绍和分析,到菜场、到农田去采集材料,回到实验室亲自观察对比实验效果,教师把收集的实验信息及时整理成册,以便在实验教学中灵活使用。
1.3 “改一改”
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那么学生们会很兴奋,他们的实验兴趣会大大提高。为了达到这一日的,教师有时可以对某些实验步骤稍作改动。例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这一实验时,学生难撕取外表皮,有时粘上叶肉看不清表皮细胞。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洋葱头切开分成四部分(下面连着),然后在光照保湿下培养2~3d的洋葱叶的内表皮细胞,发现洋葱内表皮细胞呈浅紫色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即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内表皮与叶肉易分离,撕取非常方便,且不易破裂,还可以不染色就能看清细胞的形状及部分结构,染色后可观察细胞核,这样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实验。
1.4 “做一做”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首先自己必须课前认真做好第一个实验。这样不但可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估计实验时间,以便上课时能及时调控,让学生按时完成实验内容;同时还能预测学生实验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呼次数影响”的实验时,教师在课前先完成了该实验,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思考题,提问学生:何时测定鱼的呼吸次数?把鱼放进烧杯就立即测呼吸次数吗?如何改变水温呢?是在原来有金鱼的烧杯中直接加入热水来升高水温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做法,这样避免了实验中的错误动作,学生们在完成实验操作后,都能把活蹦乱跳、快速流动的小金鱼带回教室进行观赏,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2、学生的自主探究策略
《生物课程标准》中讲到,要让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实验方面的知识。
2.1“搜一搜”、“学一学”
学生家里大都有电脑,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且网络上有关初中生物实验方面的资源很丰富,所以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先“搜一搜”、“学一学”有些实验内容,例如:在网上先仔细地看一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的视频,因为视频很形象,到实际操作时,学生们心中有数,就比较熟练地完成这一实验。
2.2 “想一想”、“动一动”
学生到了实验室后,教师要让学生多想想、多动动。例如,在讲显微镜结构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书本中有关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动一动”实验桌上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想一想”这些结构的功能。教师再出示一些思考题:例如,“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与其镜头长短的关系?转换器上安装了什么?如何调节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光时能改变通光孔大小吗?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后,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比原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视野亮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学生们对显微镜的结构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还会自主拓展实验探究的步骤。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做完课本要求的实验内容后,开始探究:“喂食会影响金鱼的呼吸次数吗?”学生们开始给小金鱼喂食,观察发现小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大了。还有的小组探究“水量多少与金鱼呼吸次数的关系”。这样在实验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议一议”、“纠一纠”
实验中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强,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而且实验效果明显。但也有些学生缩手缩脚,实验操作不规范,看不到结果。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一定要急于去指导他们,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议一议”、“纠一纠”,这不仅提高学生们实验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互帮互学的精神。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中成功的、错误的一些操作图片拍摄下来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纠错,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
1、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求学生高质量做好每个实验,首先自己得先行动起来,制订好实验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实验课,教师在学生上实验课之前做好以下几点。
1.1“理一理”
实验步骤的准确落实是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前教师对实验步骤认真“理一理”,把烦琐的内容分步简化,再每一步抓住关键字,使步骤简洁、清晰、好记,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操作,而且能节省学生实验时间,进而提高实验课的效率。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时,教师可把课本中的七个步骤的每一步精简出一个关键字,即“擦”→“滴”→“撕”→“展”→“盖”→“染”→“吸”,让学生能形象、快速地记住每一步,从而高效地完成这一实验。
1.2 “选一选”
生物实验中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教材安排的实验材料和植物生长季节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时间,适度地重新选择实验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好每一个实验。例如,在做“用蚕豆叶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及气孔”的实验时,按照上课进度已找不到蚕豆叶。教师通过实践发现,给学生用水花生叶、紫角叶(紫角叶也叫紫葛叶,学名落葵,现作为一种绿色蔬菜)、玉树叶替代蚕豆叶,这些植物的叶片因为肉质肥厚,下表皮容易撕下,学生易操作,观察效果也很明显。要做到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教师平时必须做有心人,教师要认真阅读生物教学杂志及网络上有关生物实验材料的介绍和分析,到菜场、到农田去采集材料,回到实验室亲自观察对比实验效果,教师把收集的实验信息及时整理成册,以便在实验教学中灵活使用。
1.3 “改一改”
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且实验结果非常明显,那么学生们会很兴奋,他们的实验兴趣会大大提高。为了达到这一日的,教师有时可以对某些实验步骤稍作改动。例如,做“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这一实验时,学生难撕取外表皮,有时粘上叶肉看不清表皮细胞。在实践中,教师可将洋葱头切开分成四部分(下面连着),然后在光照保湿下培养2~3d的洋葱叶的内表皮细胞,发现洋葱内表皮细胞呈浅紫色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即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内表皮与叶肉易分离,撕取非常方便,且不易破裂,还可以不染色就能看清细胞的形状及部分结构,染色后可观察细胞核,这样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这一实验。
1.4 “做一做”
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个实验,首先自己必须课前认真做好第一个实验。这样不但可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估计实验时间,以便上课时能及时调控,让学生按时完成实验内容;同时还能预测学生实验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呼次数影响”的实验时,教师在课前先完成了该实验,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就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思考题,提问学生:何时测定鱼的呼吸次数?把鱼放进烧杯就立即测呼吸次数吗?如何改变水温呢?是在原来有金鱼的烧杯中直接加入热水来升高水温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做法,这样避免了实验中的错误动作,学生们在完成实验操作后,都能把活蹦乱跳、快速流动的小金鱼带回教室进行观赏,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2、学生的自主探究策略
《生物课程标准》中讲到,要让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生物实验方面的知识。
2.1“搜一搜”、“学一学”
学生家里大都有电脑,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且网络上有关初中生物实验方面的资源很丰富,所以教师在上实验课前,可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先“搜一搜”、“学一学”有些实验内容,例如:在网上先仔细地看一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的视频,因为视频很形象,到实际操作时,学生们心中有数,就比较熟练地完成这一实验。
2.2 “想一想”、“动一动”
学生到了实验室后,教师要让学生多想想、多动动。例如,在讲显微镜结构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书本中有关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动一动”实验桌上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想一想”这些结构的功能。教师再出示一些思考题:例如,“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大小与其镜头长短的关系?转换器上安装了什么?如何调节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光时能改变通光孔大小吗?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后,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比原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视野亮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学生们对显微镜的结构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还会自主拓展实验探究的步骤。例如,在做“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影响”的分组实验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做完课本要求的实验内容后,开始探究:“喂食会影响金鱼的呼吸次数吗?”学生们开始给小金鱼喂食,观察发现小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大了。还有的小组探究“水量多少与金鱼呼吸次数的关系”。这样在实验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3 “议一议”、“纠一纠”
实验中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强,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而且实验效果明显。但也有些学生缩手缩脚,实验操作不规范,看不到结果。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一定要急于去指导他们,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议一议”、“纠一纠”,这不仅提高学生们实验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互帮互学的精神。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中成功的、错误的一些操作图片拍摄下来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纠错,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