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小组合作学习”为“学·导·用”保驾护航
【作者】 谢丽英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的保证。“学·导·用”教学模式则是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我县课改深化后的产物。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与“学·导·用”教学模式更好的结合起来呢?如何让让“小组合作学习”为“学·导·用”保驾护航呢?本文探讨了“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制度建设机制,最后探讨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完善。本文对于“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导·用”教学模式、制度建设、指导与完善
“学·导·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学·导·用”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级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所以小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让“小组合作学习”为“学·导·用”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一、“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导·用”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例如能力、文理成绩、人缘、性格等进行搭配,同时要征求科任老师和班干部的意见。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每四人一组,并坐成餐桌式以便于讨论。四人中保证每个人有一科为强势科目,这样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交流讨论的效率等都有很好的保障。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建组,班主任先把学生分为A、B、C、D四类,A类为组长,让B、C、D类的学生自己选择组长和组员。通过几次不同的分组,发现学生自由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成效。但自由分组也存在一些后遗症,自由分组时肯定是玩得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在一组,虽然合作效率提高了,但上课或晚自习的时候经常讲闲话。
如何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工作呢?
首先,要经常进行教育,强化他们小组学习的概念,培养对小组的热爱和责任感,灌输组荣我荣,组损我损的思想。
其次,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就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有事可做,可减少他们不守纪律的可能性。
最后,利用好小组量化管理与小组长管理。如果有学生说话了,一旦被点名批评,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量化,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荣誉,因此小组长会管理自己的组员,组内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可持续运转,就要做好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建设,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自发主动地开展下去。可以让每个小组制定一些组规、组训。现在,每个小组都制定了组规。如,中心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如下:
1、中心组每位成员必须服从中队长的一切合理安排;
2、每次讨论问题时,由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开始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3、上课不乱插嘴,课后合理利用时间学习;
4、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5、组内互相帮助,共荣共耻,同学同进;
6、其他组的同学向本组问问题时,要乐于回答;
7、与其他组展开互助式竞争;
8、小组成员中有一人会的问题,尽可能让其余的成员都会。
我仔细看了他们每一组的组规,都非常的有意思,很多小组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我看到“惊喜未完结”组的奖励方法就是,每周谁为小组争得的分最高就奖励一个棒棒糖,表现不佳者要以自力更生的形式缴纳组费。
最近,我又发现,有的小组出现了组训、祖徽。
此外,小组成立以后,我让每个小组都给自己取了组名,他们非常惊奇也非常积极,名字各具特色,比如:夏至未至、自由高度、盛夏光年、倒转流年、我爱学语文、流年穿层而过、落泪无痕、惊喜未完结等。不久,学生们别出心裁,都给自己的组名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并且拟定了口号。我又鼓励他们设计自己图文并茂的宣传名片,将这些在班级壁报中展出。这样,小组建立之初就已经颇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组以来,学生们对这种形式还是挺重视的。但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小组合作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外看觉得小组合作得很热闹,实际都在瞎讨论或讨论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1、课堂展讲:展讲要求:大方、大声、简洁、清晰。(尽可能让组员多讲解)
课堂主动展讲,无论对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1分;讲解清楚,声音洪亮,小队成员人人有事做,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2分;分析透彻,讲解清楚,语言简练,声音洪亮或方法特别好,小队展讲分工合理,主持精彩,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3分。另老师抽查均不享受加分,只是念答案不加分。
2、个人补充回答:主动质疑且有意义的每人次加1-2分。
3、课堂学习: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等每人次扣1分。
4、作业完成:小队长检查到前置作业或课后作业未认真及时完成,视完成情况扣个人分1-4分,被海豹突击部成员抽查到或被老师抽查到,小队中所有成员及相关监督检查人员每人次扣4分;前置作业或课后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扣该同学每人次2分。错题未及时订正扣该同学每人次1-2分。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完善
小组运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前置性学习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效率低,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大家随意交流,而一些问题却很难得到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指导和完善:
1、分工明确,及时互换角色
为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时漫无边际地议论,就要有一定的分工,所以要确定中心发言人,他要起到核心作用,既要引导小组完成前置性作业核心问题的学习活动,又要协调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课堂的讨论活动,讨论交流中既不能让某人垄断,更不能有人一言不发。其他讨论者可在小组内随时提出问题,中心发言人要组织全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如果有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要负责记录和整理,在班级交流时予以解决。一次讨论结束后,可进行小组角色的互换,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合理设计,全面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帮学角色,首先是设计规划好前置性作业,要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尤其是低入的原则,它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而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数学探究题设计得好最能展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前置作业需要查找的资料,老师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分配,有时各组侧重点不同,每人的作业也可不同,这样一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二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问题,对小组合作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将合作探究引向纵深。对于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小组要重点关注,对参与不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自信心及集体荣誉感,让其主动地投身到合作学习中去。
3、精心准备,提升层次
课堂交流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这样会经常面对其他小组的挑战和质疑。这就要求每个小组的前置性学习要做的充分而透彻一些,才能使课堂交流优质而高效。
4、有效评价,丰富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评价机制。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施以恰当、系统的评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不仅关心他人在合作学习中的状态,而且还要关注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是课改初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但如何能让家里评价机制能长期有效,也是每位课改教师需要认真反思。
参考文献:
[1] 杨倩.初中数学“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2(24):78.
[2] 饶妃娥.“前置学习研究单”的设计弊端与改进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9):46-48.
[3] 张朝清,刘荣福.“学、导、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61):66-67.
[4] 刘美慧.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聊城大学.2104,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导·用”教学模式、制度建设、指导与完善
“学·导·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学·导·用”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级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所以小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让“小组合作学习”为“学·导·用”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一、“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导·用”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例如能力、文理成绩、人缘、性格等进行搭配,同时要征求科任老师和班干部的意见。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每四人一组,并坐成餐桌式以便于讨论。四人中保证每个人有一科为强势科目,这样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交流讨论的效率等都有很好的保障。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建组,班主任先把学生分为A、B、C、D四类,A类为组长,让B、C、D类的学生自己选择组长和组员。通过几次不同的分组,发现学生自由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成效。但自由分组也存在一些后遗症,自由分组时肯定是玩得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在一组,虽然合作效率提高了,但上课或晚自习的时候经常讲闲话。
如何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工作呢?
首先,要经常进行教育,强化他们小组学习的概念,培养对小组的热爱和责任感,灌输组荣我荣,组损我损的思想。
其次,如果课堂的组织到位,学生就没机会懈怠。特别是小组合作时,如果任务明确,而且可操作性强,学生有事可做,可减少他们不守纪律的可能性。
最后,利用好小组量化管理与小组长管理。如果有学生说话了,一旦被点名批评,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量化,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荣誉,因此小组长会管理自己的组员,组内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那些不守纪律的同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建设
小组合作学习要实现可持续运转,就要做好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建设,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自发主动地开展下去。可以让每个小组制定一些组规、组训。现在,每个小组都制定了组规。如,中心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如下:
1、中心组每位成员必须服从中队长的一切合理安排;
2、每次讨论问题时,由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开始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3、上课不乱插嘴,课后合理利用时间学习;
4、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
5、组内互相帮助,共荣共耻,同学同进;
6、其他组的同学向本组问问题时,要乐于回答;
7、与其他组展开互助式竞争;
8、小组成员中有一人会的问题,尽可能让其余的成员都会。
我仔细看了他们每一组的组规,都非常的有意思,很多小组还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我看到“惊喜未完结”组的奖励方法就是,每周谁为小组争得的分最高就奖励一个棒棒糖,表现不佳者要以自力更生的形式缴纳组费。
最近,我又发现,有的小组出现了组训、祖徽。
此外,小组成立以后,我让每个小组都给自己取了组名,他们非常惊奇也非常积极,名字各具特色,比如:夏至未至、自由高度、盛夏光年、倒转流年、我爱学语文、流年穿层而过、落泪无痕、惊喜未完结等。不久,学生们别出心裁,都给自己的组名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并且拟定了口号。我又鼓励他们设计自己图文并茂的宣传名片,将这些在班级壁报中展出。这样,小组建立之初就已经颇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组以来,学生们对这种形式还是挺重视的。但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就有所降低,小组合作慢慢变成了一种形式,外看觉得小组合作得很热闹,实际都在瞎讨论或讨论不到重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1、课堂展讲:展讲要求:大方、大声、简洁、清晰。(尽可能让组员多讲解)
课堂主动展讲,无论对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1分;讲解清楚,声音洪亮,小队成员人人有事做,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2分;分析透彻,讲解清楚,语言简练,声音洪亮或方法特别好,小队展讲分工合理,主持精彩,则小队所有成员每人次加3分。另老师抽查均不享受加分,只是念答案不加分。
2、个人补充回答:主动质疑且有意义的每人次加1-2分。
3、课堂学习:不认真听讲、不积极参与讨论等每人次扣1分。
4、作业完成:小队长检查到前置作业或课后作业未认真及时完成,视完成情况扣个人分1-4分,被海豹突击部成员抽查到或被老师抽查到,小队中所有成员及相关监督检查人员每人次扣4分;前置作业或课后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扣该同学每人次2分。错题未及时订正扣该同学每人次1-2分。
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完善
小组运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前置性学习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效率低,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大家随意交流,而一些问题却很难得到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指导和完善:
1、分工明确,及时互换角色
为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时漫无边际地议论,就要有一定的分工,所以要确定中心发言人,他要起到核心作用,既要引导小组完成前置性作业核心问题的学习活动,又要协调各成员积极参与小组课堂的讨论活动,讨论交流中既不能让某人垄断,更不能有人一言不发。其他讨论者可在小组内随时提出问题,中心发言人要组织全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如果有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要负责记录和整理,在班级交流时予以解决。一次讨论结束后,可进行小组角色的互换,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合理设计,全面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帮学角色,首先是设计规划好前置性作业,要遵循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尤其是低入的原则,它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而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数学探究题设计得好最能展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前置作业需要查找的资料,老师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分配,有时各组侧重点不同,每人的作业也可不同,这样一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二是通过小组的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问题,对小组合作情况予以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点拨,将合作探究引向纵深。对于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小组要重点关注,对参与不积极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自信心及集体荣誉感,让其主动地投身到合作学习中去。
3、精心准备,提升层次
课堂交流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这样会经常面对其他小组的挑战和质疑。这就要求每个小组的前置性学习要做的充分而透彻一些,才能使课堂交流优质而高效。
4、有效评价,丰富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最重要的是建立评价机制。只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施以恰当、系统的评价,就能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不仅关心他人在合作学习中的状态,而且还要关注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这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是课改初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但如何能让家里评价机制能长期有效,也是每位课改教师需要认真反思。
参考文献:
[1] 杨倩.初中数学“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2(24):78.
[2] 饶妃娥.“前置学习研究单”的设计弊端与改进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9):46-48.
[3] 张朝清,刘荣福.“学、导、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61):66-67.
[4] 刘美慧.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聊城大学.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