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策略浅析
【作者】 张秀红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峪耳崖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标准》还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它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数学内容去思考。
一、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有效探究
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他们似乎更感兴趣。所以我在创设情境时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创设操作情境全面培养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有操作情境的设计,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凡是学生能观察,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
例如,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没让学生简单地照例去摆双色片,而是创设了一个“我是小主人”的生活情境:邻居家的两个小朋友来做客,你拿出5个桃子招待他们,可以怎样分?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边动手操作双色片,边交流,得出5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等结论。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地去感知、体验和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又如第二册让学生区分、掌握“米、厘米、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同桌的身高,自己手指的长度,头发丝的长度,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脑中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资料活动,要求学生查课外书或询问家长生活中的一些关于教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实践能力。孩子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学得深刻,使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五、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联系实践,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教室、课桌、文具盒、钢笔,我们穿的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都是对称图形,他们会惊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啊!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六、创设游戏情景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方位创设情境来开放数学课堂,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努力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儿童认知规律,使课堂变成丰富多才的数学活动乐园,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智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有效探究
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他们似乎更感兴趣。所以我在创设情境时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创设操作情境全面培养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有操作情境的设计,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凡是学生能观察,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思考。
例如,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我没让学生简单地照例去摆双色片,而是创设了一个“我是小主人”的生活情境:邻居家的两个小朋友来做客,你拿出5个桃子招待他们,可以怎样分?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边动手操作双色片,边交流,得出5可以分成4和1、3和2、2和3等结论。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地去感知、体验和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又如第二册让学生区分、掌握“米、厘米、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同桌的身高,自己手指的长度,头发丝的长度,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在脑中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在课前布置搜集资料活动,要求学生查课外书或询问家长生活中的一些关于教学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实践能力。孩子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学得深刻,使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创设活动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五、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联系实践,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教室、课桌、文具盒、钢笔,我们穿的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都是对称图形,他们会惊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啊!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
六、创设游戏情景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方位创设情境来开放数学课堂,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努力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儿童认知规律,使课堂变成丰富多才的数学活动乐园,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