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王 娟

【机构】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我认为,要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需要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两重涵义。其一,指促进不同个性才能学生的发展,即促进其某一专长方面的特殊天赋、爱好和追求等等。其二,指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其才能、气质、理想、信念、思想、情操、意志等等,通过教育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培养语文能力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单纯地只从能力着眼,那就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语文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设计语文课教学的各项具体目标,都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适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适应社会需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合拍。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传播媒体多样化,要求人们大大提高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必然对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经济、科技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要求发展传播、公关、通讯等事业,宣传、交涉、协商、论辩、调解、公文、联络等业务空前繁忙。当今世界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所有这些,都对语文提出许多新内容、新要求。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针对这些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要。 
  二、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象又是生龙活虎的, 因而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 不断变换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令人失望的事实: 一切为了应试。为了应试, 有的教师以知识的灌输、题型的训练来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 考什么就教什么,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教教科书, 死抱住课文满堂灌。在教学中, 落入窠臼,千篇一律, 总是先解题、作者介绍, 背景分析, 然后串讲, 段落大意, 人物形象, 最后总结归纳,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几乎篇篇如此。这样程式化的教学缺乏活力,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就要破除狭隘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 讲究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丰实的教学形式, 根据课文的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乃至心理素质等特点来因材施教。 
  三、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一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因此,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
  四、巧用语言,激发兴趣 
  费德鲁斯的寓言里写道:“老是弯着的弓易断,而如果及时松弦,将会如你所愿。所以在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前,你最好放松一下思维之弦。”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最高级的指挥,也是一种艺术,会给你的课堂平添几份乐趣。幽默也是诱发求知的润滑剂,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时,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如在赏析课外文章《灰椋鸟》,让学生理解“陆续”这个词,我说:“朋友一行几人来到河边,见到小船说:‘一、二、三、跳’就一起跳到船”。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有一个同学大叫:“翻船了!”我因势利导说:“那‘陆续’上船是怎样上船呢?”同学们马上就知道陆续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上船,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乐在其中,更激发了学生的激情。 
  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五、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活动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备课时,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站在“学”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