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多媒体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 张洪艳
【机构】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教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给教学带来了广泛的前景。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若能辅以多媒体电教,更有利于学生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而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她字句凝练,意境深远,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辅助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要注重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因素,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等特点,使一些传统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思考,略谈管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文人所追的艺术境界。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创设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图像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图文互相衬托。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将画面背景设置成电影《赤壁》的古战场景色,以长江水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表现英雄人物的豪迈之气,这样就为学生深层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同时也将学生拉回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可配以管弦曲《送别》来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将曲中描绘的意境与词的意境进行融合,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学习《虞美人》一词可以播放电视剧《李后主与赵匡胤》中李煜忍辱投降的片段,让学生欣赏费玉清演唱的《虞美人》,学生就会一下子进入情境,理解法国作家缪塞所说的“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章是纯粹的眼泪”,理解李煜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悲哀与无奈;学习古诗《孔雀东南飞》,结尾处可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同学们感受那如泣如诉的凄惋动人的感情,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激活文字,领略内涵。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她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也蕴藏着有关人生问题的深刻思想,往往将感情、音乐、绘画有机地统一,同时把文字作为载体。所以,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诗词的内涵,一定要先激活文字,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多媒体就是激活文字的很好工具。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尤其是被称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可能很多同学不容易体会到这两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置身其中的人飘忽如“天地一沙鸥” ,更何况此时作者老病飘零,国家战火纷飞。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诵,诗中的文字就被激活了,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文字背后深厚的意蕴。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很多古诗词都具有诗、画或诗、乐、画统一,情景交融的特点,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适时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些视频音频,能够很好地激活文字,促进学生理解、把握诗文的内涵。
三、拓展视野,放飞思绪。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拓展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这一点,利用多媒体也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中意象——“梧桐”、“细雨”和时间——“黄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意象和时间,在古诗文中有什么含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然后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多媒体展示补充一些诗句或文段,让学生去理解、分析、总结。拿“梧桐”这一意象来说,《庄子》中有“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古诗《孔雀东南飞》结尾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孟郊有诗句“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中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古诗文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含义:象征品行高洁,象征忠贞的爱情,象征离愁别绪,象征孤苦忧愁等。这也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这一意象的认识和对(下转第68页)(上接第13页)诗句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勤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多媒体这块“他山之石”,有时能更好地琢磨古诗词鉴赏之“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熟练、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毕竟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依赖,或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动画声乐效果,甚至喧宾夺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学生讨论、代替师生互动、代替文本阅读。只有把它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取得更好地效果,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科版), 2004, (6).
[2] 钱理群. 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J]. 湖北教育, 2001(5).
作者简介:姓名:张洪艳,性别:女,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职称:中教一级.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辅助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要注重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因素,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感染力强等特点,使一些传统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思考,略谈管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文人所追的艺术境界。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创设情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图像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形成图文互相衬托。如: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将画面背景设置成电影《赤壁》的古战场景色,以长江水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表现英雄人物的豪迈之气,这样就为学生深层理解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同时也将学生拉回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可配以管弦曲《送别》来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将曲中描绘的意境与词的意境进行融合,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学习《虞美人》一词可以播放电视剧《李后主与赵匡胤》中李煜忍辱投降的片段,让学生欣赏费玉清演唱的《虞美人》,学生就会一下子进入情境,理解法国作家缪塞所说的“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章是纯粹的眼泪”,理解李煜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悲哀与无奈;学习古诗《孔雀东南飞》,结尾处可配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同学们感受那如泣如诉的凄惋动人的感情,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激活文字,领略内涵。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她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也蕴藏着有关人生问题的深刻思想,往往将感情、音乐、绘画有机地统一,同时把文字作为载体。所以,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诗词的内涵,一定要先激活文字,让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多媒体就是激活文字的很好工具。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尤其是被称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可能很多同学不容易体会到这两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置身其中的人飘忽如“天地一沙鸥” ,更何况此时作者老病飘零,国家战火纷飞。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诵,诗中的文字就被激活了,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文字背后深厚的意蕴。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很多古诗词都具有诗、画或诗、乐、画统一,情景交融的特点,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适时展示一些图片、播放一些视频音频,能够很好地激活文字,促进学生理解、把握诗文的内涵。
三、拓展视野,放飞思绪。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拓展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这一点,利用多媒体也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其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中意象——“梧桐”、“细雨”和时间——“黄昏”,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意象和时间,在古诗文中有什么含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然后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多媒体展示补充一些诗句或文段,让学生去理解、分析、总结。拿“梧桐”这一意象来说,《庄子》中有“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古诗《孔雀东南飞》结尾有“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孟郊有诗句“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温庭筠《更漏子》中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古诗文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含义:象征品行高洁,象征忠贞的爱情,象征离愁别绪,象征孤苦忧愁等。这也就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这一意象的认识和对(下转第68页)(上接第13页)诗句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勤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总之,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多媒体这块“他山之石”,有时能更好地琢磨古诗词鉴赏之“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熟练、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对信息进行筛选,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但毕竟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依赖,或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动画声乐效果,甚至喧宾夺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学生讨论、代替师生互动、代替文本阅读。只有把它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取得更好地效果,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科版), 2004, (6).
[2] 钱理群. 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J]. 湖北教育, 2001(5).
作者简介:姓名:张洪艳,性别:女,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职称: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