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活用图册 开展有效教学——浅谈《历史与社会图册》(中图版)的有效利用与开发
【作者】 胡秀仙
【机构】 浙江省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教科书呈现方式以语言文字为主,在空间信息的描述上,很难满足学生感官认知需求,而图册为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充实了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图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图册,有效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课标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它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韦志榕、朱明光总主编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涵。在编写中改变了历史课王朝断代、重要人物、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填塞其中的一贯格式,打破地理课地名加物产的学习方法,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的学习技能,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但教科书呈现方式毕竟以语言文字为主,在空间信息的描述上,很难满足学生感官认知需求。为此,中国地图出版社特别编制《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的配套图册《历史与社会图册》(牛学文主编,以下称“图册”),提供了大量的图像信息、丰富案例和教学素材,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图册,可以更好地完成课标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本人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图册的实践与感受,略谈一二。
一、运用图册切入教学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历史与社会图册》作为配套教材,其编制配合着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和教学形式,结构体系也与教科书一致,并且以生动的材料和案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丰富的地图与图像资料。图册的结构体系与教科书一致,历史内容的编排采取线索与专题相结合,所选用地图的内容突出了教科书中的教学主题,所配线索知识则同时突出了宏观特点,大大有助于学生“为理解而学习”。
如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这块内容,图册配合书本内容设置了《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中被迫离开家园的穷人、布里斯托尔港、查理一世时期英国议会召开的场景等图文资料。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配合教材内容设置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更好地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社会体制来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从而更好地切入主题,同时为后面学习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认知基础。
二、运用图册突显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图册注意《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所选的地图、图片、图表,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进行了知识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地图了解社会、历史以及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又可通过图片、图表了解社会、历史、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各个角度进行整体思维。在设计上,图册的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这非常有益于促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七年级册上第二单元第2课《自然环境》,图册按照教科书设置内容先后安排了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内容,有陆地上的地形的五种基本形式的美工图片、世界地形图,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世界地形的类型、分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与年降水量柱状图例及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的特点、分布及对当地景观的影响; 有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河湖水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世界主要水资源分布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为接下来的世界主要自然景观的特点及其分布作了重要铺垫,只要联系前后就能更好的理解地区间因地形、气候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风光迥异。而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给予人们的生活环境,适合人居住的空间范围,结合第3课《世界大家庭》世界人口密度图进行归纳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从而从整体上明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人文环境的道理。
三、运用图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图册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信息,给老师学生带来方便,又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上册《秦朝一统》一课,从《秦灭六国》图中可以简单明了的了解秦灭六国的时间及先后顺序,甚至可以看出秦统一六国的一些计谋如远交近攻;根据《秦朝行政系统简图》可以很直观地感受秦确立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结合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图例可以反向比较如果不统一将会面临怎样的境地,从而理解统一这些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带来的贡献;结合《秦朝形势》图及秦长城遗址图、秦朝驰道遗址图,可以理解秦朝在抵抗外来侵略和贯通全国交通方面的措施。而这些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从此也可以归纳出秦始皇一系列统治措施,得出秦始皇确立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结论。
四、运用图册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这课图组中,图册采用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的状况,其中钢铁工人、芝加哥“秣市惨案”、伦敦贫民窟三幅图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工人市民悲惨遭遇,与其他图片反映的状况截然不同。这几幅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一些问题,并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一件事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也为后面马克思主义诞生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九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课组图中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北洋军阀统治下四处逃亡的贫苦农民、军阀混战后残破的景象等图,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势力还深深扎根于中国、人们的悲惨生活依然没变,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从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历史事件。
五、运用图册,进行比较学习。地图的比较阅读,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方法,运用图册让学生在空间的层次上展开思维,对空间关系进行演化、分析,进行类似比较、差异比较,可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如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世界大家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块,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都摆在眼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图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各国家发展经济的共性和特性,彰显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对比地理位置截然不同的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制宜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又如八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这一课,图册展现了航海路线地图比较,相关内容列表比较,两位航海家在目的地对当地人们的不同作为及受到的不同待遇,两者航海的不同结果比较,甚至还有郑和海船和哥伦布帆船直接比较的美工图,通过这一系列图文资料可以全面比较两次航海事件,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发,比如要坚持和平交往、坚持对外开放等。
六、利用图册多样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图册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爱好和理解能力,在地图的设计、美术画稿的处理上,表达方式力求亲切活泼,说明文字简明生动,增加地图的可读性。例如图册中有许多“趣味链接”,介绍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图册为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充实了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材文字叙述可能印象不够直观,通过观看图册就能增强学生的空间地理位置记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运用图册,必须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图表等,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可以使“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教学关键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图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震 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牛学文等:《“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历史与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牛学文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 周辉兵:《综合课的整合创新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图册,有效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课标教学目标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它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韦志榕、朱明光总主编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内涵。在编写中改变了历史课王朝断代、重要人物、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填塞其中的一贯格式,打破地理课地名加物产的学习方法,而是融合了各学科的学习技能,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但教科书呈现方式毕竟以语言文字为主,在空间信息的描述上,很难满足学生感官认知需求。为此,中国地图出版社特别编制《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的配套图册《历史与社会图册》(牛学文主编,以下称“图册”),提供了大量的图像信息、丰富案例和教学素材,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图册,可以更好地完成课标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本人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图册的实践与感受,略谈一二。
一、运用图册切入教学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历史与社会图册》作为配套教材,其编制配合着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和教学形式,结构体系也与教科书一致,并且以生动的材料和案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丰富的地图与图像资料。图册的结构体系与教科书一致,历史内容的编排采取线索与专题相结合,所选用地图的内容突出了教科书中的教学主题,所配线索知识则同时突出了宏观特点,大大有助于学生“为理解而学习”。
如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这块内容,图册配合书本内容设置了《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中被迫离开家园的穷人、布里斯托尔港、查理一世时期英国议会召开的场景等图文资料。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配合教材内容设置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更好地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社会体制来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从而更好地切入主题,同时为后面学习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认知基础。
二、运用图册突显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图册注意《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所选的地图、图片、图表,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进行了知识的整合。学生可以通过地图了解社会、历史以及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特点,又可通过图片、图表了解社会、历史、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各个角度进行整体思维。在设计上,图册的内容,不再以信息为特征,而是蕴含在信息的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之中,这非常有益于促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七年级册上第二单元第2课《自然环境》,图册按照教科书设置内容先后安排了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内容,有陆地上的地形的五种基本形式的美工图片、世界地形图,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世界地形的类型、分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还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与年降水量柱状图例及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的特点、分布及对当地景观的影响; 有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河湖水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世界主要水资源分布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为接下来的世界主要自然景观的特点及其分布作了重要铺垫,只要联系前后就能更好的理解地区间因地形、气候等方面存在差异而风光迥异。而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给予人们的生活环境,适合人居住的空间范围,结合第3课《世界大家庭》世界人口密度图进行归纳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从而从整体上明确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人文环境的道理。
三、运用图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图册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信息,给老师学生带来方便,又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如八年级上册《秦朝一统》一课,从《秦灭六国》图中可以简单明了的了解秦灭六国的时间及先后顺序,甚至可以看出秦统一六国的一些计谋如远交近攻;根据《秦朝行政系统简图》可以很直观地感受秦确立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结合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图例可以反向比较如果不统一将会面临怎样的境地,从而理解统一这些为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带来的贡献;结合《秦朝形势》图及秦长城遗址图、秦朝驰道遗址图,可以理解秦朝在抵抗外来侵略和贯通全国交通方面的措施。而这些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从此也可以归纳出秦始皇一系列统治措施,得出秦始皇确立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结论。
四、运用图册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这课图组中,图册采用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的状况,其中钢铁工人、芝加哥“秣市惨案”、伦敦贫民窟三幅图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工人市民悲惨遭遇,与其他图片反映的状况截然不同。这几幅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一些问题,并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不同角度辩证地看待一件事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也为后面马克思主义诞生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九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课组图中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北洋军阀统治下四处逃亡的贫苦农民、军阀混战后残破的景象等图,从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势力还深深扎根于中国、人们的悲惨生活依然没变,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从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历史事件。
五、运用图册,进行比较学习。地图的比较阅读,是地理学习中常用到的方法,运用图册让学生在空间的层次上展开思维,对空间关系进行演化、分析,进行类似比较、差异比较,可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如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世界大家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块,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都摆在眼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图册中的地图、图表,图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各国家发展经济的共性和特性,彰显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对比地理位置截然不同的国家如何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制宜发展本国经济。这样学生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又如八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这一课,图册展现了航海路线地图比较,相关内容列表比较,两位航海家在目的地对当地人们的不同作为及受到的不同待遇,两者航海的不同结果比较,甚至还有郑和海船和哥伦布帆船直接比较的美工图,通过这一系列图文资料可以全面比较两次航海事件,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发,比如要坚持和平交往、坚持对外开放等。
六、利用图册多样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图册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阅读爱好和理解能力,在地图的设计、美术画稿的处理上,表达方式力求亲切活泼,说明文字简明生动,增加地图的可读性。例如图册中有许多“趣味链接”,介绍了一些历史小故事,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图册为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充实了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材文字叙述可能印象不够直观,通过观看图册就能增强学生的空间地理位置记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运用图册,必须让学生学会看地图、图表等,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可以使“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这一教学关键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图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震 朱明光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牛学文等:《“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历史与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牛学文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 周辉兵:《综合课的整合创新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