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精挑细选,深入透析——如何利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几点感悟
【作者】 安 俊
【机构】 新疆乌市第七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选修教材的选取,首先应以高考考点为契合点。其次,上选修教材时,可以和必修交叉着上,可以和必修的某一模块有机的结合放在一起上。再次,老师在带着学生学习选修教材时,对精挑细选的篇目,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透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精挑细选 契合点 高考考点 结合必修 交叉授课 深入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教材,必修加选修近二十本。其中有5本必修教材,14本选修教材。教材容量大,内容多,这么多教材必须在 2个学年多一点的时间上完,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该选哪几本选修教材上,又该怎么上,需上多少篇目,这是每位语文老师必须要进行个性化取舍的。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素养和需求,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及本校师资团队的力量和认识等因素,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精挑细选。那么老师以什么为依据来精挑细选呢?我个人认为,
选修教材的选取,首先应以高考考点为契合点。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面向高考,是为了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应试能力。虽说很功利,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应试能力也是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练就的。选修教材的跟进,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拓深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所以一定要上,又必须结合高考考点上,因为,高考的考点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可以是很好的抓手。基于此,我选上的选修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这四本书,我校个别老师还选上了《外国小说欣赏》。这几本书的选修都是依据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读这几个出题点选上的,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有针对性。学生上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后,知道了传记的分类,了解了不同的传记类型的特点,在读和学了《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和《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后,不仅对这两位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对传记这种文学样式感兴趣了,认为传记的可读性很强,读起来很有意思,欧文·斯通这部《达尔文传》是小说化的传记。
教师的精挑细选,更多的是慎重地选择教授的篇目,每本选修教材模块很多,内容很多,教师一定要精挑细选,不必非让学生把每个模块的知识都吃透,时间不允许,学生的精力更不允许,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意愿和层次,选取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拓宽拓深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篇目,还有老师自己能驾驭的了得篇目,这样学生学的有意思,老师也明确该挖深该延展到何处,达到了选上的目的。比如在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时,古代散文共九篇,我只选了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六国论》《项脊轩志》这五篇,原因是《庖丁解牛》《项羽之死》学生很感兴趣,学生要求上的。《阿房宫赋》是高考背诵篇目,必须上的。《六国论》是一篇规范的政论文,学生可以和其它的作家的《六国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看看同一问题众说纷纭,又都是怎样自圆其说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避免看问题片面,偏激。《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美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丰富学生情感的表达。上这五篇文章,我没有细究文言句式、实词、虚词。我先让学生读懂文意,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上《庖丁解牛》这一课时,我的问题是,“结合文本,说一说你读到庖丁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学生说:“庖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把解牛这么枯燥的事坚持做十九年,而且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说:“庖丁是遇事不莽撞,不逃避 ,勇敢面对,谨慎行事的人。” 还有学生说:“庖丁是一个聪明人,他懂得做事要收敛锋芒,做人要低调。”还有学生说:“庖丁是个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还有很多学生的见解是我没有想到的。但他们只要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我都给予了肯定。这节课学生是真正进入了文本,紧扣文本作答,把文本吃的很透。《项羽之死》这篇文章,课后附有不同人对项羽的死不同的看法,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其次,上选修教材时,可以和必修交叉着上,可以和必修的某一模块有机的结合放在一起上。我认为这样同类体裁可以更好的比较阅读。这样可以更好的把一种文体的文章或类文更高效地让学生把握,更系统。我在代已毕业的2015届时,做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我在上完必修教材中的报告文学《报身工》后,就让学生把《新闻阅读与实践》这本书带来,用了8个课时,选上了其中的4篇文章。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可能天天都会从媒体上接触到新闻,但对新闻的认识不够系统,不够清晰,这本书上的前两页,就把新闻的定义,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包括的文体(消息、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新闻评论)等等详细地介绍了一遍,每个阅读模块又把知识点细化了,如消息这一模块又分成“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消息”,其余单元也如此。《包身工》类文有《儒学飞人》,都是报告文学,学生通过对这篇报告文学的学习对此,很清晰地积累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样式的特征,还积累了作文素材,了解了一位科学家。
再次,老师在带着学生学习选修教材时,对精挑细选的篇目,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透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应考的复习辅导课”每本选修教材最开始就有致同学们的一封信,明确把选修教材的学习目标告诉了我们,就是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自主地去体验感受文字的魅力才是好的教授方法,如上古代散文,我自己选了五篇。每篇不讲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就《项脊轩志》来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细读,结合注释读懂文意,读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研读,带着问题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文中记述了作者的哪几位亲人,哪些字词可见对他们的情感?作者对他们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在记述自己的妻子部分未见一泪字,相比较其余两位追忆的亲人,他是否对妻子的感情不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有人直接找到表达情感的词,如“泣”“悲”“长号”“不自禁”,有人找到了“每”“过”“以手阖门”等词和细节,都能说得很清楚。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生更是激动不已,有的说,是不深,有的说,看似风轻云淡,实则内心波涛汹涌,情深似海。每位学生各自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头头是道。有的用到心理学的知识来解读。有的还用上了《百年孤独》中妈妈的经历来佐证,还有的是从知人论世及人之常情来证明。很是让我惊讶。
再如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位于 “缘景明情,置身诗境”这一单元,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此,让学生深入透析这篇文章,真正的做到鉴赏诗歌,我确立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鉴赏"梦游"的仙境。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并以“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有反复诵读后,我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课堂上深入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练就举一反三的本领, 这句话的太精辟了,试想如果我们每人都拥有这强大的本领,那该多么好。现实生活中的我,时时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普通,身边真的是才俊辈出,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会胆怯,有时我会困惑,有时又觉得负重太多,但我不会停下脚步,因为责任在心头, 今天写下自己粗浅的几点感悟,就是想激励自己,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反思。让自己慢慢摸索,能让自己提高。请各位同仁指正。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精挑细选 契合点 高考考点 结合必修 交叉授课 深入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教材,必修加选修近二十本。其中有5本必修教材,14本选修教材。教材容量大,内容多,这么多教材必须在 2个学年多一点的时间上完,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该选哪几本选修教材上,又该怎么上,需上多少篇目,这是每位语文老师必须要进行个性化取舍的。老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素养和需求,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以及本校师资团队的力量和认识等因素,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精挑细选。那么老师以什么为依据来精挑细选呢?我个人认为,
选修教材的选取,首先应以高考考点为契合点。因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面向高考,是为了大部分学生的高考成绩,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应试能力。虽说很功利,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应试能力也是能力,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练就的。选修教材的跟进,可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拓深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所以一定要上,又必须结合高考考点上,因为,高考的考点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可以是很好的抓手。基于此,我选上的选修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这四本书,我校个别老师还选上了《外国小说欣赏》。这几本书的选修都是依据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读这几个出题点选上的,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有针对性。学生上了《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后,知道了传记的分类,了解了不同的传记类型的特点,在读和学了《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和《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后,不仅对这两位人物形象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对传记这种文学样式感兴趣了,认为传记的可读性很强,读起来很有意思,欧文·斯通这部《达尔文传》是小说化的传记。
教师的精挑细选,更多的是慎重地选择教授的篇目,每本选修教材模块很多,内容很多,教师一定要精挑细选,不必非让学生把每个模块的知识都吃透,时间不允许,学生的精力更不允许,这就需要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意愿和层次,选取学生既感兴趣又可以拓宽拓深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篇目,还有老师自己能驾驭的了得篇目,这样学生学的有意思,老师也明确该挖深该延展到何处,达到了选上的目的。比如在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时,古代散文共九篇,我只选了的《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六国论》《项脊轩志》这五篇,原因是《庖丁解牛》《项羽之死》学生很感兴趣,学生要求上的。《阿房宫赋》是高考背诵篇目,必须上的。《六国论》是一篇规范的政论文,学生可以和其它的作家的《六国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看看同一问题众说纷纭,又都是怎样自圆其说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避免看问题片面,偏激。《项脊轩志》是一篇至情美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丰富学生情感的表达。上这五篇文章,我没有细究文言句式、实词、虚词。我先让学生读懂文意,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上《庖丁解牛》这一课时,我的问题是,“结合文本,说一说你读到庖丁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学生说:“庖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把解牛这么枯燥的事坚持做十九年,而且一步一个脚印。”学生说:“庖丁是遇事不莽撞,不逃避 ,勇敢面对,谨慎行事的人。” 还有学生说:“庖丁是一个聪明人,他懂得做事要收敛锋芒,做人要低调。”还有学生说:“庖丁是个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还有很多学生的见解是我没有想到的。但他们只要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我都给予了肯定。这节课学生是真正进入了文本,紧扣文本作答,把文本吃的很透。《项羽之死》这篇文章,课后附有不同人对项羽的死不同的看法,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其次,上选修教材时,可以和必修交叉着上,可以和必修的某一模块有机的结合放在一起上。我认为这样同类体裁可以更好的比较阅读。这样可以更好的把一种文体的文章或类文更高效地让学生把握,更系统。我在代已毕业的2015届时,做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我在上完必修教材中的报告文学《报身工》后,就让学生把《新闻阅读与实践》这本书带来,用了8个课时,选上了其中的4篇文章。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可能天天都会从媒体上接触到新闻,但对新闻的认识不够系统,不够清晰,这本书上的前两页,就把新闻的定义,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包括的文体(消息、特写、报告文学通讯、新闻评论)等等详细地介绍了一遍,每个阅读模块又把知识点细化了,如消息这一模块又分成“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外国消息”“广播电视消息”,其余单元也如此。《包身工》类文有《儒学飞人》,都是报告文学,学生通过对这篇报告文学的学习对此,很清晰地积累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样式的特征,还积累了作文素材,了解了一位科学家。
再次,老师在带着学生学习选修教材时,对精挑细选的篇目,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透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应考的复习辅导课”每本选修教材最开始就有致同学们的一封信,明确把选修教材的学习目标告诉了我们,就是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我认为,让学生真正深入到文本,自主地去体验感受文字的魅力才是好的教授方法,如上古代散文,我自己选了五篇。每篇不讲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就《项脊轩志》来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细读,结合注释读懂文意,读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研读,带着问题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文中记述了作者的哪几位亲人,哪些字词可见对他们的情感?作者对他们情感是怎样的?”“作者在记述自己的妻子部分未见一泪字,相比较其余两位追忆的亲人,他是否对妻子的感情不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有人直接找到表达情感的词,如“泣”“悲”“长号”“不自禁”,有人找到了“每”“过”“以手阖门”等词和细节,都能说得很清楚。在第二个问题上学生更是激动不已,有的说,是不深,有的说,看似风轻云淡,实则内心波涛汹涌,情深似海。每位学生各自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的头头是道。有的用到心理学的知识来解读。有的还用上了《百年孤独》中妈妈的经历来佐证,还有的是从知人论世及人之常情来证明。很是让我惊讶。
再如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位于 “缘景明情,置身诗境”这一单元,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此,让学生深入透析这篇文章,真正的做到鉴赏诗歌,我确立了如下两个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鉴赏"梦游"的仙境。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并以“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有反复诵读后,我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课堂上深入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练就举一反三的本领, 这句话的太精辟了,试想如果我们每人都拥有这强大的本领,那该多么好。现实生活中的我,时时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普通,身边真的是才俊辈出,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会胆怯,有时我会困惑,有时又觉得负重太多,但我不会停下脚步,因为责任在心头, 今天写下自己粗浅的几点感悟,就是想激励自己,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反思。让自己慢慢摸索,能让自己提高。请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