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意义

【作者】 钟 泉

【机构】 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潭口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探讨高中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     社会适应能力   意义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
  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中,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政治意识茫然、法律意识缺失、道德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独立生活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抗挫折能力不足、开拓创新能力低、信息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对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关系到高中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健全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 
  通过社会意识(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等)教育,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行为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人对他们十分宠爱,加之高中阶段高考和择业的压力,致使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行为能力较差。因此,对当代高中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主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使他们根据具体的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1、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素质教育的号角已吹响,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地区实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这极大地阻碍了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高考改革(高考不考政治)的进行和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必将触及应试教育的根基,使高中由“选拔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通过学校教育。
  2、提高学校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个体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一定的知识、价值以及生活所需的一些常识和技能。”3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对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成为提高学校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必须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运用和考评体系改革等方面促进高中生适应性能力培养,实现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三、社会适应性培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1、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个体社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高中生只有把“自我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当今社会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合格社会公民必然要从高中生开始培养。 
  2、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人是自然、社会和心理活动的统一体。目前,高中生群体多为“90后”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承受挫折能力弱,心理素质不高,容易出现心理和思想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使高中生易于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中教育要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升学或工作打下基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