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付建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而诗歌作为文学的最早样式,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把它和春一起,比作是“美的化身”,认为是“艺术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利用好诗歌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大有好处。
但是,当前诗歌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如此,尽管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比以往更重一些,但在教学中,老师对诗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对诗歌教学,关注的往往仍是中考中诗歌鉴赏题会怎么出,哪些是考查点,对课内诗歌的要求除了背诵便被设为各种例题作为应试训练,使诗歌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淡不上对诗歌美的欣赏了。当然,应试教学中,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路的反复练习,对学生理解诗意,领会作者感情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这种理解与领会却始终如隔帘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诗中的思想感情很难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当中,真正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而诗歌当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方法也很难让学生泛化到生活当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现在的诗歌教学。不仅遗憾的未能成为审美教育的主力军,反而成了功利十足,程式化严重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代表。这种现状让人十分痛心。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首先,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情入文”。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欣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审美移情,读者的感情才能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共鸣,与诗中的意象交融为一体。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美学宗师都十分强调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想砺练不够,要真正对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感同身受的领悟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移情提供条件。
创设情景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教学语言就是其中最简便的。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诗歌教学尤其如此,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诗歌,更能让学生“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在教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诗词中,别离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和诗句(师提示让学生回忆)?……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别离时的执手呆望,母送子时的泪眼眉愁;我们可以感受夫妻别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愁怨孤寂……。今天,我们来看看边塞诗人岑参面对与友人的别离,又是怎样一种离情别绪呢……。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营造浓浓的情感的氛围,让学生自然的进入到了对诗歌意蕴、情味进行感悟的预备状态。
第二,重视朗诵,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在“鉴赏”活动中要给学生诵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指导点拨后,要注意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诵读训练。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的读诗活动:个人诵读、集体朗读、分段轮读、诗歌朗读会等,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赏析、理解、背诵从而代替教师的分析灌输。
第三,文体改写,将诗歌之美带到日常写作中。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赋予诗歌较之其他文体更大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在诗歌,尤其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的要对内容进行讲解,甚至是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直译只会破坏诗歌的美。如果尝试着让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或以诗歌所呈现出的意境对诗歌进行文体改写,就不仅能尽可能的维护诗歌本身的美更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在教学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常用的意象将诗歌改写成抒情散文,对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人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感十分有效。
第四,迁移引导,让审美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诗歌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诗歌的欣赏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有了深刻感受,对诗歌的意象美、情致美等有了整体把握后,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感受诗歌所带来的美感,在听、说、读、写的同时,感情也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产生共鸣,发生起伏,并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艺术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体会、感悟诗中美妙的意境、高尚的情操、深刻的哲理。这也是实现诗歌美育中最困难的一步,让学生用充满诗情的眼睛去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达到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的认识她”。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以诗歌为中心向生活的各个层面辐射,让学生全面提升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当然,实现诗歌美育,对教师必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实践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因材施教,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还琅琅书声于课堂,多给学生“自由思考、创造”的空间,同时加强引导点化,学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实现诗歌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一一唐诗宋词鉴赏讲座》华艺出版礼2000年6月版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但是,当前诗歌教育的现状却并不如此,尽管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比以往更重一些,但在教学中,老师对诗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分析,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对诗歌教学,关注的往往仍是中考中诗歌鉴赏题会怎么出,哪些是考查点,对课内诗歌的要求除了背诵便被设为各种例题作为应试训练,使诗歌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淡不上对诗歌美的欣赏了。当然,应试教学中,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路的反复练习,对学生理解诗意,领会作者感情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这种理解与领会却始终如隔帘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诗中的思想感情很难内化到学生的心灵当中,真正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而诗歌当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方法也很难让学生泛化到生活当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现在的诗歌教学。不仅遗憾的未能成为审美教育的主力军,反而成了功利十足,程式化严重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代表。这种现状让人十分痛心。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到底怎样才能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首先,创设情景,使学生“披情入文”。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欣赏诗歌时,也要注意审美移情,读者的感情才能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共鸣,与诗中的意象交融为一体。朱光潜和宗白华两位美学宗师都十分强调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想砺练不够,要真正对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感同身受的领悟是很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移情提供条件。
创设情景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教学语言就是其中最简便的。如于漪所言,“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诗歌教学尤其如此,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诗歌,更能让学生“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在教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诗词中,别离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和诗句(师提示让学生回忆)?……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别离时的执手呆望,母送子时的泪眼眉愁;我们可以感受夫妻别后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愁怨孤寂……。今天,我们来看看边塞诗人岑参面对与友人的别离,又是怎样一种离情别绪呢……。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营造浓浓的情感的氛围,让学生自然的进入到了对诗歌意蕴、情味进行感悟的预备状态。
第二,重视朗诵,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诗文都要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应更高于文的朗读,在“鉴赏”活动中要给学生诵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来,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指导点拨后,要注意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诵读训练。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的读诗活动:个人诵读、集体朗读、分段轮读、诗歌朗读会等,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赏析、理解、背诵从而代替教师的分析灌输。
第三,文体改写,将诗歌之美带到日常写作中。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赋予诗歌较之其他文体更大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在诗歌,尤其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可避免的要对内容进行讲解,甚至是翻译。文可以直译、意译,但诗只能意译,直译只会破坏诗歌的美。如果尝试着让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的内容,或以诗歌所呈现出的意境对诗歌进行文体改写,就不仅能尽可能的维护诗歌本身的美更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在教学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常用的意象将诗歌改写成抒情散文,对学生理解诗意,把握诗人强烈真挚的爱国情感十分有效。
第四,迁移引导,让审美经验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诗“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诗歌美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诗歌的欣赏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有了深刻感受,对诗歌的意象美、情致美等有了整体把握后,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感受诗歌所带来的美感,在听、说、读、写的同时,感情也能随着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产生共鸣,发生起伏,并从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艺术满足;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体会、感悟诗中美妙的意境、高尚的情操、深刻的哲理。这也是实现诗歌美育中最困难的一步,让学生用充满诗情的眼睛去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达到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的认识她”。也就是让学生明白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心中。这样以诗歌为中心向生活的各个层面辐射,让学生全面提升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当然,实现诗歌美育,对教师必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实践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能因材施教,多给学生创设美的情境,还琅琅书声于课堂,多给学生“自由思考、创造”的空间,同时加强引导点化,学生才能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实现诗歌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周汝昌:《千秋一寸心一一唐诗宋词鉴赏讲座》华艺出版礼2000年6月版
朱光潜:“谈美书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