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师培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应用

【作者】 胡来宝

【机构】 (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安徽 祁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教师培训本质上就应该是生成性的。培训生成追求的是培训者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体验诸方面的平等交流,面对生成选准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然后展开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启迪点燃,给学习者知识、思想、思维上的“发展引领”,培训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习者的智慧和情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教师培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师培训是培训者与学习者的交往过程,本质上就应该是生成性的。生成性是教师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更是教师思维发展的需求。[1]教师培训要求培训者用生成性理念设计教师培训方式,建设和利用学习者生成性资源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毋庸置疑,用培训生成性资源服务教师培训更能激发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满足教师学习的内在需要,必能起到唤醒和点燃教师学习意识与能力的作用。
  一、课程设计规划生成。
  教师培训要充分展示教师的主体性,培训的课程规划就必须强化其生成性,这要求培训的规划设计尽可能呈现出动态结构,课程目标突出学习者“个性”的体现与张扬
  规划设计的课程具有足够的生成空间。在规划课程设计时课程目标及模式即设计改变专家讲座一言堂方式,要求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开展分主题研讨,学习者结合交流完成相关专题课程的授课学习,或案例分析、或视频呈现、或主题交流、或头脑风暴……教师培训要一改过去授课者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方式,而是按照成人学习规律,建立学习小组,采取分组“U”型或“O”型座位的方式,从规划开始就融入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突出授课者的发展引领作用。
  在教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培训中,实施“以课领训”,依托案例课,展开一系列主体性参与的生成性培训。训前,培训者依据教师学习真实需求确立培训主题,围绕学习主题开展学习者自主研讨和学习,一方面树立学习者主题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激发学习者参与情绪。训中,案例课授课者说课、案例课呈现、专家主题理论提升,引领教师带着主题问题思考走进真实课堂,寻找真实教学情景背后的教育学原理,学习者主动意识被点燃,思维和视野被开启和拓展,生成性资源不断得到充盈和完善,为学习者生成性资源再现夯实基础。“以课领训”,立足点在“课(真实教学情境——案例课)”,着力点在“领(专题学习——理论引领)”,提升点在“思(以主题为中心展开交流研讨——质疑碰撞)”,关键点在“训(围绕主题学习——主体性实践)”。接下来,学习者与培训者的对话、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流,以及任务驱动训练是呈现培训生成资源的关键环节,有了训前主题独立思考和训中听(听案例课授课者说课)、观(真实案例课)、领(专家理论提升)学习者的问题思考更加真实和深刻。既突出真实教学情境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又注重教师培训的理论提升。既有效实现了案例和理论两张皮的现象,又避免了培训者“一言堂”形式的话主语霸,凸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习者的生成在设计规划中得到落实。[2]
  二、课程开发预设生成。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而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教师培训要有效生成培训资源课程的技术化作用不可避免。预设就是:这个专题我要教什么?我要学习者怎么样?我准备采用何种方法?我期望学习者怎么回答?想深远点还有:我期望的理想状态怎样?学习者的现实状况如何?背离了预设情况我该怎么办?预设越精彩越细致,培训生成就越让人为之心动。
  那么,培训应该怎样预设呢?
  第一,紧扣专题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预设。让设计层层地触及培训专题与课程的实质内涵。扎实而精彩的培训都是建立在深入钻研培训主题及课程的基础之上的,授课教师只有吃透课程的主旨,并以此为培训的情感主线设计各环节,让课程的内涵在培训中层层渗透,步步深入。这样的培训设计才形散神聚,把精心的预设和恰当的生成结合,形成围绕专题和课程主旨之“魂”而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持续发展的系统过程。
  第二,进行多元化的预设。多元化的预设为培训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培训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培训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多元化的预设,来应对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解读。把自己、学习者、课程和情境等诸多因素融为一体,从而将培训有条不紊的引向精彩。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培训过程变化,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第三,进行动态的预设。教师培训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只有动态的预设,对课程主题更深入地理解,对整个培训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培训课堂。而动态的预设并不是说,只是简单地备课、开发课程资源,仔细地想好方法就行了。因为成人学习者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复杂性与差异性,要充分考虑到培训课堂上的细节,感受培训过程的每一次脉动,灵活地捕捉和处理培训过程中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同时我们的预设要有留白,给予学习者自主的空间,真正做到关注学习者鲜活的生命个体,这样的预设才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动态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培训课堂生动起来。
  三、课程实施创设生成。
  重视并开展激发教师生活情趣和生命激情的活动。在“安全第一”、“成绩至上”的教育环境中,机械单调的职业生活给教师精神塑造了一个生命价值被遮蔽的狭隘世界,不断引发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困扰。加之功利主义的教师培训背离了教师培训的本义,销蚀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性。[3] 以至于培训亦成为教师的一种压力,甚至是一种负担。
   “培训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而非单纯的专业发展。”[4]教师培训在实现学习者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改善行为三大目标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实现从自身狭隘“环境”以进入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解放精神压力和生活倦怠,恢复教师对生活的热爱,提供其自我实现的契机,实现生命潜能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教师培训不只是教给教师多少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关键是要点燃他们的“教育梦”,给他们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改善其生命状态,促进其精神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才会产生持久的效力。
  首先,培训者要为学习者创设培训生成资源的环境和条件。通过训前活动消除学习者的伪装心理,让学习者真正意识到“培训,没有压力;培训,不是负担!”其内心潜在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本能得到唤醒。为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深度思考提供保证。培训者可以借助活动融洽学习者关系,可以渲染特长帮助学习者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可以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动学习者的情绪,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话题走入学习者内心……
  其次,培训者要为学习者安排生成资源的环节和内容。一方面根据课程开发预设的资源生成设计实施培训,另一方面依据培训过程动态把握培训资源生成,善待培训中动态生成的“杂音”。教师培训因为面对的是成人,学习者的思考很多是超越培训者的思维的,极为珍贵,培训者要能及时捕捉到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预设,促进学习者更好的发展。
  第三,培训者要为学习者预留生成资源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培训不应该是大包大揽的,就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以冰山一角来比喻艺术一样——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出海面的,其他部分隐藏在海水中。教育就是一项静等花开的事业,教师培训又何尝不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更需要培训者的积极引导和期待。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适时给学习者以引导,但还需留下足够的空白,并运用激励与点拨,让学习者产生期待,培训课堂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精彩。
  四、课程过程把握生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培训者,罗丹的话理应引起我们的思考。一直以来,教师培训都是“专家”、“学者”一言堂,从潜意识上缺乏对学习者资源的应用。随着教师培训不断走向常态化,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步入“改课”阶段,要实现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培训更需要从完全预设走向动态生成,方能彰显出“改课”的魅力,演绎出课改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学习者,我们培训者不能再视而不见,避而不理,而是需要培训者尊重和智慧的引领,使学习者深度参与,在碰撞与点燃中通过分享实现成长,让培训成为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心灵共舞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的培训才是灵动鲜活的、充满生机的,才是满足教师真实学习需求的,才是能唤醒学习者自主意识和潜在能力的。
  面对学习者的生成,培训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在培训中动态生成的意见、观点和问题等,并不是都可以或都可能作为培训资源来利用的,培训者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在诸多“生成”资源中,敏锐地选择和把握那些具有代表性又反映了主要问题或主要矛盾的“生成”资源,适时利用其并加以点拨,通过引导交流、互动和研讨等方式不断地深入,准确地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以获得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这种发展引领是对教师碎片化和具体化思维的超越。同时,“发展引领”的价值必然唤起教师培训者的责任担当和能力完善,“发展引领”价值得到重建,其“舵手”和“风向标”的地位才能彰显。
  在一次新教师培训对“好课的标准”讨论时,有新教师认为“把知识讲正确”也应该是。培训者针对这一认知偏颇及时组织大家利用他们的学习群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新教师逐步认识到“把知识讲正确”是一堂课的最基本要求,紧接着培训者相时引出新教师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
  五、课程推进巧用生成。
  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培训,能使培训活动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最大限度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满足培训学习者需求,从而构建起开放的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培训。
  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培训,培训者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培训过程中培训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偏差处引领,把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方法,使培训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培训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培训过程中,来自学习者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培训者自始至终研究培训主题,“选择”学习者的创新信息,引领学习者把培训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习者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培训专题所确立的培训目标;二是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生活实际。对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导,形成共识;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习者在今后的岗位实践中继续探究。
  2.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
  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横向的整合。培训者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二是纵向的整合。在培训过程的结束阶段,培训者要引导学习者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知和思考,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3.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培训者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习者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学习者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习者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此外,让意外生成精彩,还要求培训者对学习者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习者思维的闪光点。这就要求培训者要学会倾听,成为学习者的忠实观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培训。随着培训过程的进行,学习者会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从而激活其他学习者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培训中学习者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是教师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培训生成追求的是培训者与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体验诸方面的平等交流,但这并非就是远离培训主题的漫无边际的任意生成,也不等于让培训陷入无谓的争端和纠缠不清的局面。面对生成选准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然后展开学习者与培训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启迪点燃后的动态有效生成。给学习者知识、思想、思维上的“发展引领”价值得以重建。
  “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培训更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培训者一方面要凭借机智应对学习者生成性问题,对培训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在培训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实施的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把培训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唯其如此,培训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习者的智慧和情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有心插柳柳成荫”! 
  参考文献:
  [1] [3] 朱广清. 教师培训: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对当下教师培训的省思[J]. 教育科学, 2015.(4):64-68
  [2] 胡来宝. “以课领训” 农村山区县域内教师一体化有效培训模式 [J]. 教师教育研究论坛, 2015.(2):65-67
  [4] 陈凤至,谭诤.生成性教学哲学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7):1-4
  作者简介:胡来宝,男,祁门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教师管理与培训。
  2007年开始致力于教师培训工作,先后主持4项省级师训科研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教育科研一等奖。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建设》、《教师教育》等刊物公开发表教师培训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