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春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多措并举,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生活实践问题都是良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提高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主题词,也是教师的事业追求。但从众多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其有效性提高与理想做法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知道,有效性提高是个集结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既有理念的、也有方法的、手段的,甚至包括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的效率效果问题。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唯有加强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基础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情境创设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由于其具有激趣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故教师乐于采用。而生活情境就是让情境具有生活性,让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带上生活面具。而数学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亲近数学活动中走进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们就可把统计的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用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从中用数学观点、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通过生活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实用性,还能从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二、注重动手操作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是的,思维与动作联系紧密。皮亚杰曾经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须注重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做中用,从而在活动中达到对数学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无论是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在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就可打破以往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磁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喜洋洋与灰太狼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而争吵?同学们,此情此景,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喜洋洋与灰太狼解疑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的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既有趣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的深刻,比你枯燥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三、注重学生探究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探个究竟,或疑问、或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欲望是很强烈的。这可从我们平时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的事件中得到证明。我认为那不是在破坏,而是研究与探索,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在探究。他们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教师要创造研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记得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就创设了一个激将情境,说我国数学家在几百年前就发现了圆周率,我们有信心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果然发现了圆周率,那个高兴劲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发明,就是创造。学生自己发现的、或者创造的,就理解得更深更透,学得就越有效果。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猜想到比也有比的基本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只是要做到积极引导。
  四、注重问题解决实践
  数学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生活问题,反哺生活。而“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种数学实际上就是生活数学。也就是说,学习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我们在教学小数乘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开发票竞赛的实践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为什么要开发票?”有的说是为了索赔,有的是为了记帐,有的说是买家管理的需要,有的说方便顾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开发票竞赛,看谁算得准、填得好,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数学学习与个人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创新开发,就会有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段呈现于我们面前。不过,新方法也需要理念支撑,我们在探寻方法的同时,应找到科学的理念引导,否则,就会越走越迷茫,找不到数学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回莉丽,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3年。
  [2]王晶,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年。
  [3]陈兰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趣”策略的探讨[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
  [4]袁志勇,有效教学策略刍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