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把“真”留住━━校本教研有感
【作者】 李 欣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四月的春风吹拂着雁城大地,我们也迎来了学校每期的重头戏━校本教研。两天时间里,聆听了市、区小语教研员的专题发言,领略了老师们上课时的风采,也感受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忙碌而充实的两天里,我最深的感受:“小学语文教学——留住最真的,那就是最美的,也是最有味的。”
收获之余,也不免引起了我的反思:那些极力表演煽情的作秀课堂为什么时时充斥在我们身边,怎样才能留住最真、最实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本次学习,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语文的本质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课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还要有语文味,因为语文首先是浓缩的情感。语文它是情感的反映,所有的语文如果脱离了情感,就失去了语文味。其次,语文是一种生活。生活化是语文最大的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讲过:“比大地更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与人的心灵同样辽阔的是语文,因为语文要反映人的心灵世界。第三,语文是自然天成的,是朴素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一天到晚都是美味佳肴,我们要吃家常便饭,要呼吸空气,要晒阳光,我们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既然生活如此,等同于生活的语文也应如此,是自然的,是质朴的,是天然的,是纯真的。因此,怎么在课堂里面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关怀,体现一种人文性,怎么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我想,一方面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能说、能读的就要由学生来说、来读,说不好、读不好的,再由教师来示范。从这一个层面来说,它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就要先练好内功,练好朗诵的功夫,练好课堂的控制能力,练好语言的表达等等,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要在课堂里面尽可能体现实践的环节。因为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动情朗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品味词句、动笔书写,积累感悟)了,亲身实践了,学习的过程才会展开,学习的过程展开了,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教师也只有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力求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顺学而导,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最真、最实”,常常表现为语文课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否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听熊老师的古诗《乞巧》、《嫦娥》教学时,我就明显感受到他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重视着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着学生的语言训练,调动着学生情感的触动等。例如在教学生区别“宵”和“霄”的时候,不仅从字形、部首上加以区分,还带领学生们自创一首儿歌“宵加宝盖是通宵,雨落肖头是碧霄”以加强记忆。熊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像熊老师这样踏实、真实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就非常可取。因为我们面对的本身就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儿童,小学语文的确需要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但不能超越学生的水平。教师具备了自身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是学生读不懂的要做到心中有数。由此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其他一些课,不得不说,个别老师的确想着让学生拥有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以为这是在帮孩子,还在自以为乐。其实,孩子就是孩子,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成长需要和特点,那么作为老师,就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引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所以,学会以生为本,并且尊重这个规律,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终身学习为基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最真、最实”。除却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譬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灵活多变,因势利导;教师自身的性格、习惯、阅历等。以上种种,无一不彰显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无一不制约着课堂的有效性。众所周之,古诗的教学,老师们驾驭起来常常倍感吃力。而熊老师在教授时却是驾轻就熟,声情并茂,阅读时抑扬顿挫,引领时旁征博引,把学生带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意境之中,再由学生在读中去悟,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顺理成章的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构架。由此可见熊老师语文功底非同一般。其次是他的课堂控制能力。你看他不急不躁,从容优雅,跟孩子那么有亲和力,不时弯下他的身子,微笑着来问学生,那种亲和力让孩子一点都不感到紧张。在教学《嫦娥》一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的“屏”字时,学生们都不认识,他就从“屏”字该怎么读,先正音,再读,从读一个字开始,到读一个词,再读一句诗,直到学生们都会为止。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正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而他的语言表达艺术,在课堂上更是俯拾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像这样真实、扎实的一堂课,学生想学不好都难。不是吗?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一定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多阅读,不光看自己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学识和孩子对话、和世界对话。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说:“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是啊, 作为教师,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训练一双慧眼,培养一种颖悟,增长一些见识,才能提高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凸显语文课堂的真实、有效。
收获之余,也不免引起了我的反思:那些极力表演煽情的作秀课堂为什么时时充斥在我们身边,怎样才能留住最真、最实的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本次学习,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握语文的本质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的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课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还要有语文味,因为语文首先是浓缩的情感。语文它是情感的反映,所有的语文如果脱离了情感,就失去了语文味。其次,语文是一种生活。生活化是语文最大的特点。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讲过:“比大地更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我想,与人的心灵同样辽阔的是语文,因为语文要反映人的心灵世界。第三,语文是自然天成的,是朴素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一天到晚都是美味佳肴,我们要吃家常便饭,要呼吸空气,要晒阳光,我们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既然生活如此,等同于生活的语文也应如此,是自然的,是质朴的,是天然的,是纯真的。因此,怎么在课堂里面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关怀,体现一种人文性,怎么促进学生的精神发展。我想,一方面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能说、能读的就要由学生来说、来读,说不好、读不好的,再由教师来示范。从这一个层面来说,它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就要先练好内功,练好朗诵的功夫,练好课堂的控制能力,练好语言的表达等等,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要在课堂里面尽可能体现实践的环节。因为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动情朗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品味词句、动笔书写,积累感悟)了,亲身实践了,学习的过程才会展开,学习的过程展开了,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教师也只有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适时的进行语言的训练,力求在和学生亲切的交流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顺学而导,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把语文的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终身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最真、最实”,常常表现为语文课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否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听熊老师的古诗《乞巧》、《嫦娥》教学时,我就明显感受到他在教学过程中时时重视着学生的语言积累,注重着学生的语言训练,调动着学生情感的触动等。例如在教学生区别“宵”和“霄”的时候,不仅从字形、部首上加以区分,还带领学生们自创一首儿歌“宵加宝盖是通宵,雨落肖头是碧霄”以加强记忆。熊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像熊老师这样踏实、真实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就非常可取。因为我们面对的本身就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儿童,小学语文的确需要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但不能超越学生的水平。教师具备了自身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哪些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哪些是学生读不懂的要做到心中有数。由此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其他一些课,不得不说,个别老师的确想着让学生拥有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以为这是在帮孩子,还在自以为乐。其实,孩子就是孩子,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成长需要和特点,那么作为老师,就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引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所以,学会以生为本,并且尊重这个规律,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终身学习为基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最真、最实”。除却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譬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灵活多变,因势利导;教师自身的性格、习惯、阅历等。以上种种,无一不彰显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无一不制约着课堂的有效性。众所周之,古诗的教学,老师们驾驭起来常常倍感吃力。而熊老师在教授时却是驾轻就熟,声情并茂,阅读时抑扬顿挫,引领时旁征博引,把学生带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意境之中,再由学生在读中去悟,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顺理成章的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构架。由此可见熊老师语文功底非同一般。其次是他的课堂控制能力。你看他不急不躁,从容优雅,跟孩子那么有亲和力,不时弯下他的身子,微笑着来问学生,那种亲和力让孩子一点都不感到紧张。在教学《嫦娥》一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的“屏”字时,学生们都不认识,他就从“屏”字该怎么读,先正音,再读,从读一个字开始,到读一个词,再读一句诗,直到学生们都会为止。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正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而他的语言表达艺术,在课堂上更是俯拾皆是,脱口而出,那么轻松,那么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育。像这样真实、扎实的一堂课,学生想学不好都难。不是吗?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一定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多阅读,不光看自己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不断的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学识和孩子对话、和世界对话。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说:“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是啊, 作为教师,只有在不断地阅读中训练一双慧眼,培养一种颖悟,增长一些见识,才能提高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凸显语文课堂的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