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者】 郭海尼沙汗.艾散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兰干乡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二、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蟋蟀的住宅》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蟋蟀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蟋蟀的外表,学生们都很兴趣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蟋蟀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蟋蟀,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
三、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六、戏曲导入法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七、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八、明言导入
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九、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二、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蟋蟀的住宅》一文前,使用课件的方式出示了几张蟋蟀的图片,先让学生感受蟋蟀的外表,学生们都很兴趣这种小动物,之后教师接着说:“蟋蟀是一种常见的动物,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蟋蟀,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科技知识、短文来了解它。
三、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四、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当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六、戏曲导入法
由京剧《花木兰》中的唱段《谁说女儿不如男》导入《木兰诗》,由黄梅戏、秦腔导入《社戏》,由话剧《威尼斯商人》导入《威尼斯商人》……
七、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八、明言导入
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九、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时,教师手拿两只装有不同溶液的杯子和一朵鲜艳的红花走上讲台,学生一看到老师手中的红花就兴奋起来了,他们个个都伸长脖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教师说:“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实验,你们看,我手中的红花(教师把手中的红花举给学生看),现在我把这朵红花放进第一个杯子里,你们看,怎么样?”“红花变成蓝花了。”学生们回答。教师把这朵花拿出来,放进另一个杯子里,你们看,又会怎么样?”“花儿又变成红色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花儿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第一杯是肥皂水,第二杯是米醋,花儿在不同的溶液中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现在请大家从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找到答案。”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起课文来。
课文导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异。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教师的导入语言应该词汇丰富,出口成章,在重视导入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即讲究导入的艺术性。
总之,导入方法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把课堂导入变成展示才艺的舞台。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都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鼓动性的原则,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自然恰当,力求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