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冷思考

【作者】 曾 杰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赛马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多媒体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虽然其意义重大,效果明显,但我们不能过渡信赖,盲目使用,要注重“克弊扬长”,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  整合  “克弊扬长”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和“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势不可挡之态入驻校园,与课堂教学结缘整合。的确,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能创设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能快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丰富课堂教学容量。成为了教师创建高效课堂的值得信赖的有效手段。但我们也要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能万能的,都是利弊相伴的,哪怕是代表先进科技的多媒体,它仍然具有弊端,这种弊端不是多媒体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观念、操作不当等不当引发的不应该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为:重教学技术轻教育思想,重现代媒体轻常规媒体,等等。很明显,这些误区与偏差若不予以深入反思,并及时提出对策,势必影响其健康发展,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由于对多媒体“辅助”定位认识不清,夸大了多媒体教学功能,试图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模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外界刺激达到教学目的。这中以计算机来替代教师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完全不现实的。无论传播媒体如何先进,无论其功能怎样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对话和情感交流。布鲁纳在教育名著《教育过程》中指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就蜕化为设备的操作者,或是讲解员,成了现代教育手段的附庸。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须知,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都是始终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以达到教学目的为最终目标的。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再说,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每节课都使用计算机。
  二、多媒体不能过于“花哨”
  从心理学研究我们知道,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其显著特点。其中,指向性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长时间保持在这种活动对象上。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我们知道,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我们运用于花哨的形式去包装,时不时的在课件上添加声音、图片、GIF动画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装饰,就会使学生集中的注意力转移分散,学生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就指向那些轻松愉快优美的点缀东西去了,并对这些本应是配角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却所知寥寥,更不用说掌握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略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主体。”学生是数学知识建构的主人,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所以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是否强烈我们可以从学生参与度可以看出来。而我们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很大精力都放在了课件的制作上,上课时又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机的操作上。这样就很少注重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了。我们要知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精心创设的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以多媒体的演示,去掩盖或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象、直观,从而削弱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面面俱到、和盘托出,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师生互动对话的良好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
  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才能成就高效课堂。而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内容却注重形包装,搞形式主义。这种不注重事实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的。前苏联的巴克拉诺夫就曾经说到:“采用电化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离开了这些,电教媒体就谈不上比传统媒体的新与优。”其实,媒体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媒体之间从本质上来看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就以我们日常使用的粉笔而言,它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仍有着特殊的作用,通过粉笔板书,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教师口语表述效果得到强化,如果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同样的文字内容,尽管可以做得声光并茂,但如果稍纵即逝,学生印象远不如板书来得深刻。因此,本来可以用简单讲解就可以解决或完全在黑板上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非要给它加上华丽的包装,未免有追求形式之嫌,效果未必理想。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对象来使用多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形式。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定位,只有摆正教师为主与媒体为辅的位置,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才能克弊扬长,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否则,越过辅助半步,就是错误,不但不提效,甚至把学生注意引入他处,适得其反。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我们端正认识,正确运用多媒体,虽然其作用巨大,我们也不能取代教师、取代传统媒体、取代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它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科学合理运用,才能起到应有作用。对于我们教师,过渡依赖是错误的,盲目使用也是错误的,在使用前,我们真要想一想,这儿可用吗,如果能用我们又怎么用?这些问题,是我们科学设计必须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培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4年。
  [2]王彦,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J].快乐阅读,2012年。
  [3]栾庆芳,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5年。
  [4]王鹏程,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