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县域教学点资教育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与教学应用可持续性推进的探究
【作者】 郑 军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教育技术装备所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推进和教育均衡的不断发展,偏远的农村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如何提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教育突出问题,教育部统筹给农村教学点配置了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为约6.7万个教学点配备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资源的配置让边远山区的学校真正享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大改善了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教育闭塞等一系列问题。资源配置之后,关键是要学会使用,提高利用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瓶颈,促进学生成才。 本文从县域教学点的现状、项目建设管理与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县域教学点 教育源全覆盖项目 建设管理 可持续性运用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一、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瓶颈
岳池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渠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三角台地,占地面积1458.46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下辖43个乡镇,学校数103所,教学点160个,在校学生135382人,教师6665人,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随着薄改项目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5年6月,全县计算机师机比达到2:1、生机比达到30:1,各督导责任区和中小学全部通过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已经构建以县级城域网为主干、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师信息素养得以快速提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覆盖率达到83%,校园网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但同时也存在160 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地处偏远、学校分散、学生稀少、在校生普遍在三五十人左右、信息化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配套不齐全、教育信息化程度水平较低的现实,这也是制约山区小学,乃至整个县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瓶颈。
二、全面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
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现状,为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学点资源匮乏的问题,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需要,不让农村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上。2013年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缩小城乡。国家教育部为约6.7万个教学点配备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对破解山区教育信息化瓶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对加快农村小学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无疑将是及时雨,是一股强劲的春风。
(一)建管并重,确保项目设备健康运行
1、抓实项目基础建设。教学点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却又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项目设施设备的基础建设,将为整个项目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项目建设前进行规划,深入教学点实际调研,逐一排查摸底基本情况,多渠道、全方位的帮助教学点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设备的安装调试创造有利条件。设施设备安装时,组织指导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严格实施校级、县级验收,确保项目基础建设质量。
2、抓好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管理保障到位。一是县、校应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并详细制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人员、制度管理到位。二是积极创建“两个组织”(县信息组、维修维护服务组)管理模式和“两级服务”(县、学校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抓实维修维护人员培训,提高维修维护人员管理与维修维护水平,加强项目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确保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用结合,提高项目设备使用效益
1、合理运用设备、抓实教师培训
随着农村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落实,明显的优势就是弥补教学点资源匮乏,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优秀的教学资源,使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我们了解了它的很多特殊效果:如遮屏、放大、聚光灯、资源库和链接功能等。有了这些,教师不是简单应用图片、视频和课件演示,而是可以利用它特有的功能,随意连接、拖动、添加上课所需内容,让课堂活起来。恰当地选用它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资源配置之后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发挥其作用,如何让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教学点也能开齐开好各门课程,关键还是要从教师运用上下手。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县级培训促普及、校本培训强应用和送培到校提质量,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骨干引领作用,真正促使每一个项目教学点的教师都能学会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如果学校不使用或者使用率不高,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因潮湿等因素导致设备损坏。农村教学点大多数在偏远山区设立,基础设施差,距离乡镇中心区域较远,交通不便利,绝大部分校点都没有接通互联网,还有农村教学点学生少、大部分进行复式教育。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有一到三个班级,一到二名教师,学生不足30人,教师也是一名教师带几门课程的全能型教师。但关键的原因,还是教学点的教师一般年龄较大,教师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等基本的现代教育设备。所以,随着设备的投入使用,教师的培训和使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培训要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起,有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法,彻底解决用的问题。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及时解决教学点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设备和技术问题,使每个教学点的设备都能正常使用,管理的老师也能够独立调试和维护设备。而且每个学校要至少选配一名兼职的设备管理员或维修维护技术员,负责各个教学点专用设备的故障处理及应用培训,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设备的使用关键是要有能运用的资源,资源的获取需要网络下载才能完成。设立的专干或者管理员必须还要负起及时下载资源,及时传递下载信息等工作的责任,这样才能解决设备的合理运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2、完善课程安排,激活课堂气氛
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专用网站上面,涉及了小学初检阶段(1-3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下载的时段仅限于每周星期一、星期二,只要能及时下载资源。但该设备的资源一定能优化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教学,所以学校必须要合理完善课程安排。绝大多数农村教学点师资匮乏,教师专业和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通过该设备能合理解决教师专业差异和知识的不足问题,尤其是像音、体、美、科学等专业要求更高的课程,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学校要把各学科、各年级的课程安排好,尽量让设备能发挥其更大的优势,避免课程的冲突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写会唱的“新老师”,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优化课程整合,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农村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理想情况,不是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上、使用方法上的不当而引起的。应将多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抓住其切入点,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不能由于配置了教学点资源项目设备而让我们的教师无所事事,而是要在运用该设备授课的同时还要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搭配。要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不能因为依靠设备而失去了教师的作用,依靠设备而让课堂成为电视课。教师依然要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才能使设备的运用更加完善合理。
4、探索应用模式,加强课题研究
为强化提高资源应用效益和成果,积极组织学校把教学点资源管理与应用作为课题专项研究,着力推进项目实施,强化应用效果。各教学点要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应用模式,打造年轻教师带动老教师使用项目资源,实行中心校青年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模式,通过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教学点教师都能灵活熟练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授课,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校在探索过程中,要成立由中心校校长为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和教学点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专题研究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创新管理应用模式,采取以赛促研,以教促研方式,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资源应用教学比武大赛等活动,不断加强资源教学模式的研究,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校、县推广,促进资源共享,更大程度推动了“项目”管理、应用工作,提高资源应用效益。
三、项目建设和教学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刚刚起步,项目建设和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相适应的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等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二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指导还需加强,保证教师充分应用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如何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促进项目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成了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我们切实利用已有教学点数字设备和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需求,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为提高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县域教学点 教育源全覆盖项目 建设管理 可持续性运用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之一。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好服务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
一、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瓶颈
岳池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渠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三角台地,占地面积1458.46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下辖43个乡镇,学校数103所,教学点160个,在校学生135382人,教师6665人,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随着薄改项目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5年6月,全县计算机师机比达到2:1、生机比达到30:1,各督导责任区和中小学全部通过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已经构建以县级城域网为主干、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教师信息素养得以快速提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覆盖率达到83%,校园网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具雏形。但同时也存在160 个农村小学教学点地处偏远、学校分散、学生稀少、在校生普遍在三五十人左右、信息化设备落后、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配套不齐全、教育信息化程度水平较低的现实,这也是制约山区小学,乃至整个县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关键瓶颈。
二、全面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
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点的现状,为更好地解决农村教学点资源匮乏的问题,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需要,不让农村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上。2013年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缩小城乡。国家教育部为约6.7万个教学点配备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对破解山区教育信息化瓶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对加快农村小学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无疑将是及时雨,是一股强劲的春风。
(一)建管并重,确保项目设备健康运行
1、抓实项目基础建设。教学点是我国基础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却又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项目设施设备的基础建设,将为整个项目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项目建设前进行规划,深入教学点实际调研,逐一排查摸底基本情况,多渠道、全方位的帮助教学点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设备的安装调试创造有利条件。设施设备安装时,组织指导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严格实施校级、县级验收,确保项目基础建设质量。
2、抓好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管理保障到位。一是县、校应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并详细制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确保人员、制度管理到位。二是积极创建“两个组织”(县信息组、维修维护服务组)管理模式和“两级服务”(县、学校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抓实维修维护人员培训,提高维修维护人员管理与维修维护水平,加强项目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确保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学用结合,提高项目设备使用效益
1、合理运用设备、抓实教师培训
随着农村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落实,明显的优势就是弥补教学点资源匮乏,完善教育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及优秀的教学资源,使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我们了解了它的很多特殊效果:如遮屏、放大、聚光灯、资源库和链接功能等。有了这些,教师不是简单应用图片、视频和课件演示,而是可以利用它特有的功能,随意连接、拖动、添加上课所需内容,让课堂活起来。恰当地选用它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来创造教学的丰富情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资源配置之后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发挥其作用,如何让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教学点也能开齐开好各门课程,关键还是要从教师运用上下手。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县级培训促普及、校本培训强应用和送培到校提质量,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骨干引领作用,真正促使每一个项目教学点的教师都能学会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如果学校不使用或者使用率不高,这就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因潮湿等因素导致设备损坏。农村教学点大多数在偏远山区设立,基础设施差,距离乡镇中心区域较远,交通不便利,绝大部分校点都没有接通互联网,还有农村教学点学生少、大部分进行复式教育。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有一到三个班级,一到二名教师,学生不足30人,教师也是一名教师带几门课程的全能型教师。但关键的原因,还是教学点的教师一般年龄较大,教师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等基本的现代教育设备。所以,随着设备的投入使用,教师的培训和使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培训要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起,有针对实际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和方法,彻底解决用的问题。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及时解决教学点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设备和技术问题,使每个教学点的设备都能正常使用,管理的老师也能够独立调试和维护设备。而且每个学校要至少选配一名兼职的设备管理员或维修维护技术员,负责各个教学点专用设备的故障处理及应用培训,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设备的使用关键是要有能运用的资源,资源的获取需要网络下载才能完成。设立的专干或者管理员必须还要负起及时下载资源,及时传递下载信息等工作的责任,这样才能解决设备的合理运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2、完善课程安排,激活课堂气氛
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专用网站上面,涉及了小学初检阶段(1-3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下载的时段仅限于每周星期一、星期二,只要能及时下载资源。但该设备的资源一定能优化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教学,所以学校必须要合理完善课程安排。绝大多数农村教学点师资匮乏,教师专业和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通过该设备能合理解决教师专业差异和知识的不足问题,尤其是像音、体、美、科学等专业要求更高的课程,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学校要把各学科、各年级的课程安排好,尽量让设备能发挥其更大的优势,避免课程的冲突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写会唱的“新老师”,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优化课程整合,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崭新而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农村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理想情况,不是多媒体技术的问题,而是理念上、使用方法上的不当而引起的。应将多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抓住其切入点,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不能由于配置了教学点资源项目设备而让我们的教师无所事事,而是要在运用该设备授课的同时还要进行多种教学手段的搭配。要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不能因为依靠设备而失去了教师的作用,依靠设备而让课堂成为电视课。教师依然要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才能使设备的运用更加完善合理。
4、探索应用模式,加强课题研究
为强化提高资源应用效益和成果,积极组织学校把教学点资源管理与应用作为课题专项研究,着力推进项目实施,强化应用效果。各教学点要不断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应用模式,打造年轻教师带动老教师使用项目资源,实行中心校青年教师到教学点任教模式,通过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教学点教师都能灵活熟练使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授课,不断提升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校在探索过程中,要成立由中心校校长为组长,学校骨干教师和教学点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专题研究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创新管理应用模式,采取以赛促研,以教促研方式,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资源应用教学比武大赛等活动,不断加强资源教学模式的研究,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校、县推广,促进资源共享,更大程度推动了“项目”管理、应用工作,提高资源应用效益。
三、项目建设和教学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刚刚起步,项目建设和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相适应的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等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二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指导还需加强,保证教师充分应用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如何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应有功能和作用,促进项目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成了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我们切实利用已有教学点数字设备和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需求,使更多的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人才培养,为提高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