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嘎桑央金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南木切乡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用美文唤起学生的感情。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更需要强调情感。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情感,任何华丽的文字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笔下的文字之中,如《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让他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能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丢进一颗小小的石子,就能让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文章中的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片、挂图等教具灵活地创设情境,用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还有那喜迎远客图,让学生从画中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入景、人情,仿佛身临其境,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由此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里宁曾经说过:“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用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角色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范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一段时,前半段教师应用激动哀伤的语调去读,后半段应用坚定的语气读,因为父亲在得知失去儿子后心情是十分的悲伤的,但是想起跟儿子说过的话,他又看到了希望。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四、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使情感在想象中得到升华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让抽象的文字在想象中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和字里行里所蕴含的情感。如在讲《草原》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草原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草原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里自由自在的翱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的情景交融,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共鸣中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让语文充满活力,光芒四射。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让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