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作者】 任丽娟

【机构】 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过程与方法: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预习展示
  导入: (舒缓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人的生活,轻轻触摸身边的物品。此时,你最渴望什么?(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呀!如果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是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永生是什么意思啊?
预习展示:1、课文中都是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2、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二、 质疑启智  合作探究
   导入:当14岁的“我”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我的态度怎么样?请同学们读1——4自然段。勾画句子,四人为小组说一说。
  教师出示幻灯片: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地对待妈妈!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导读:当世界上最挚爱你的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悲痛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样?(很气愤,极力反对)那么,就请带着悲愤读读这句话吧!(生自由朗读,师相机范读,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  精讲点拨
  师导入:读得真好!琳达失去亲人的强烈悲痛使他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是什么让她改变的?(父亲的话)划出这句话,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指名说说读找出的句子。
  是的,就是这样一句朴素但感人至深的话使女儿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不禁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吧!
  出示幻灯片: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指名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吗?你给过别人珍贵的东西吗?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谈到的珍贵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身外之物,送给别人后,我们还可以买到。可有一种东西,送给别人以后,就再也没有了,那就是我们身体的器官。因此,老师觉得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却愿意死后捐赠他人,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这样做可以有助于他人回复健康,这样的死有意义。
  师:是啊,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对于人来说,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然而,如果自己的生命能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此时此刻,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齐读父亲的话。
  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
  1 师导: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对女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父亲的哪些话也带给琳达影响?出示幻灯片: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让学生闭上眼睛,设身处地地想,接受角膜的盲童重见了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花儿和梦中的亲人,盲童快乐吗?他们的家庭也将很快乐,盲童恢复视力后,会更加珍惜生活。那么,作为捐赠者的家庭,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呢?
  怀着愉快和骄傲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父亲想通过实际行动让琳达接受,事实上,不止是琳达,连十四岁的小温迪都为此而骄傲。课文的最后重复出现了一个词语“骄傲”。自由读文中的最后一段话,划出含有骄傲的语句。幻灯片出示:
     领悟这两处“骄傲”的含义。
     第一处是温迪为外公和妈妈所作的一切骄傲。
     第二处是琳达为女儿温迪的想法而骄傲。
     分角色朗读琳达、温迪母女的对话。
        师导入:此时无声胜有声。温迪和我当年的年龄一样,都是十四岁。我当年是极力反对捐赠眼角膜,可温迪却自觉地捐献角膜,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啊!可见父亲无私奉献的爱心,已经在(下转第7页)(上接第77页)温迪身上生根发芽。
  出示幻灯片:
  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睛角膜!
思考: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爱心,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四、激趣拓展 有效训练       
  导入:是呀,温迪不仅仅是妈妈的骄傲,她也是大家的骄傲。她不仅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文章的结尾,读一读,也许它会震撼你的心灵。
  五、知识梳理   学有所获
   角膜捐赠的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
  1、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请谈一谈。
  2、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为他们及天下所有愿意捐赠器官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板书设计
  母亲 关心他人
  父亲 永生的眼睛    无私奉献
  女儿  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