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口语交际教学走近生活——以《感谢和安慰》为例

【作者】 高 燕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上好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在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养成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积淀人际交往素养,使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与素养与生活接轨,为生活服务,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合理性、真实性与人文性最为关键。
        关键词:口语  素养  生活  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要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素养,适应社会来往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所获得的能力能服务生活,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很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以良好的素质立足于社会。现以《感谢和安慰》为例,谈谈怎样以交际为核心,让口语交际教学走近生活,服务生活。
        一、明确教材的生活性
        教材中的每部分内容都来自于生活,都有其独特编排意义,每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正是围绕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选编的。我们首先要依据课标充分熟悉教材,领悟口语交际各个专题的编写意图,从中提取生活元素,明确本次教学重点,即应该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哪些交际能力。
        在上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之前,我对教材和学生做了认真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专题编排的,《感谢和安慰》就是围绕本组专题,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有助于学生将学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使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
        二、注意导语的趣味性
        真实而有趣的导语能营造宽松而和谐的氛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靠近口语交际话题,做到入课无痕。我们可以选取来自生活的、学生所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口语交际新课,从而启动一段愉快而高效的学习之旅。
        我在《感谢和安慰》一课这样谈话导入:“人人都说孩子是“开心果”,孩子纯真的话语和灿烂的笑容能驱散大人的烦恼,让幸福和快乐来到我们身旁,你们愿意做老师的“开心果”吗?”学生立刻乐了,纷纷答道“愿意!”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后,我满脸愁云地说:“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那天我在洗脸时,发现右边眉梢有些红肿,当时急着上班就没在意。谁知第二天就起了脓疱,不沾水还好,一沾水就痛。医生说这是一种像蚂蚁的隐翅虫惹得祸,它爬过的地方皮肤会溃乱,需要十多天才能恢复。是隐翅虫夜晚来袭,趁我在电脑前工作的机会伤了我。这不,擦药都三天了,还有脓疱,真郁闷。唉……”顿时,一双双小手举起来,稚嫩的童音此起彼伏:“老师,别怕疼,再过几天就好了!”“您多想想开心的事,就会不怎么疼了!”……见引出新课时机已到,我话题一转:“你们真会体贴人,听了你们的安慰,我心里好受多了,谢谢你们!这节课我们就以‘感谢和安慰’为话题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这里的导课素材来自真实的生活,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兴趣,激起了情感波澜,为后面学习怎样感谢和安慰做好了铺垫。
        三、把握情境的合理性
        学生初步接触任何一种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示范引导,做到先学而后用。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单元课文内容相关,我们可以在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中提炼交际元素,创设合理的情境供学生模拟对话,让学生学习在不同情境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
        我在《感谢和安慰》中这样设计:情境一,学习感谢。课件出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18岁的杭州青年不幸得了白血病。在海峡的彼岸,台湾青年将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他,使小钱重新获得生命,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我让学生想好对话,同桌之间用上肢体语言演一演这两个角色。然后每组学生给大家展示,其他学生从语言、表情等方面进行评价。接着让学生根据师生评价建议,再演一演,把刚才的情境演得更好。于是,学生这样总结怎样感谢他人:“我们在向他人表示感谢时,态度一定要真诚,要让受感谢的人能够感受到你的确是在真心实意地向他表示感谢。”
        情境二,学习安慰。先让学生回忆《卡罗纳》的主要内容,再用课件播放老师安慰卡罗纳的话。接着创设情境“假如卡罗纳是我们班的一员,作为同学我们应怎样安慰他呢?同桌之间用前面的方法想一想,演一演,评一评,再演一演。”学生通过情境再现,角色尝试,最后达成了共识,学会了怎样安慰:“当别人伤心或不幸的时候,我们要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用委婉动情的话语表达我们的理解同情,或者鼓励与支持,让他从悲伤中走出来,忘记烦恼,快乐起来!” 可见,只要情境创设的合理,学生就能轻松掌握到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交际素养。
        四、突出练习的真实性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当学生学会了怎样恰当的表达感谢和安慰,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后,我们的教育并不能终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良好的交际习惯运用在真实的生活中,以巩固他们的口语能力,丰富他们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建立起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为了让学生得到真实有效的练习,我在《感谢和安慰》中精心选取了几个场景进行视频播放,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用刚才学到的口语交际技巧练习安慰或感谢:1、从小热爱芭蕾舞的11岁女孩李月,不幸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左腿,却在北京残奥会赛场上同其他盲人艺术家一起将手臂化做灵巧舞动的双腿,轻点节奏,曼妙(下转第42页)(上接第69页)而舞,这一刻,全世界为之动容。面对失去健康身体的李月,你想对她说什么?2、中国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在一次世界田径赛标赛中,以0.01秒的微小差距输给了一位法国选手,获得了银牌。事后,刘翔哥哥有点失望,你安慰他几句吧!3、王丽的爸爸在乡下上班,每周只有周末才回来,王丽的妈妈要出差到十堰,就把孩子寄在刘阿姨家。刘阿姨像亲妈妈一样照顾着王丽,为她做饭、洗衣、检查作业,王丽心中非常感激,她想对刘姨说……4、李强下楼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磕破了,鲜红的血流了出来,疼得他直掉眼泪。张杰马上把他扶到教室,又陪他一起去上药,很受感动的李强想对张杰说……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后很快进行了自由组合、角色对话,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都参与了进来,有的小组甚至进行了交互穿插、现场采访,课堂气氛分外活跃。在全班交流展示中,各个小组竞相将真实生活剧搬到了台前,表述者是那么投入,倾听者是那么专注,相互应对是那么和谐,让人感到一份份真挚的情感在自然流淌,一座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正在架起,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
        五、注重拓展的人文性
        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这要求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自始至终要围绕“交际”来构建,以真实的交际活动为依托,通过多种途径,一步一步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对生活的关心,对社会的关注,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所以,我在《感谢和安慰》教学里设计拓展内容时考虑到了人文性。我让学生此时敞开心扉,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把想要对别人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这时背景音乐“感恩的心”响起来。当学生准备好后,送爱心卡活动就开始了,我深情地说:“无论是感谢,还是安慰,都源自人间最真挚的情,最浓厚的爱。如果被安慰或被感谢的人就在现场,就走过去真情地对他说;如果被感谢或被安慰人不在现场,就大声念出来,他一定能感受得到!”于是,学生自发站起来,有的走向同学,有的走向老师,有的对着爱心卡,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声,眼里闪着泪花,倾诉着最想说的话……一节口语交际课就在这样一个真实而体现人文性的环节中被推向了高潮,我想,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有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滋养,这正是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
  让口语教学走近生活,让真实生活走进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且可以让学生愿意说、乐于说、说得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良好的口语交际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努力让口语教学走近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是我们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作者简介:高燕,女,湖北竹山人,1976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竹山县张振武小学政教主任,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德育研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