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 牛光珍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江南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作文一直以来是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头痛的事,在教学中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可依然有许多学生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而从学生作文情况看,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无话可说,凑字数,拼篇幅,流水帐一般;二是假大空,千篇一律,套路化,公式化;三是改头换面,反复使用,甚至抄袭的情况时有出现。
  我曾经在接手一个班后,让学生以我最熟悉的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许多学生写到自己的母亲,而且他们的母亲基本上都是“弯弯的眉毛下面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当自己生病的时候衣不解带的侍候在床前”,“用瘦弱的身体支撑起家庭的重担”等等。其实我们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的事情不同,加上个性上的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却是那么的相近和相似。为什么出现如此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用心地观察、分析、思考、感悟,也没有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认知感受而造成的。如何训练学生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呢,从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获得真实丰富的作文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增加生活认知,积累写作素材。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学生并不生活在真空中,每天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许多事情发生,但要写一件事、记一个人时,他们又没有东西可写。这些都缘于学生们不关心生活,没有觉察出生活里蕴藏着生动活泼的东西。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或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言谈举止,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当我们留心到初升的朝阳、落日的余辉、苍翠的叶片、滚落的晨露……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那样的缤纷多彩,生活并不是有的同学眼里那样单调苍白,而是平凡中包含着伟大,普通中蕴涵着深刻,处处都有闪光点。但如果不注意观察、思考,无数有价值的素材就从我们的眼下溜走。
  在观察中,要求学生除了要运用感觉器官——眼看、耳听、鼻嗅、手触、口尝,还要运用思想器官进行思维想象,一定会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理解。那些善的、美的事物,会激起爱的感情;那些丑的、恶的事物会勾起憎恶的感情,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当我们把那些经过精心观察过的材料用到作文中时,也自然渗透着我们对生活的爱或憎的感情,文章也就有了情感。
  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们以简单的口头语把自己的父亲介绍出来。学生们搜尽枯肠,苦苦思索,这才愧疚地发现,父亲虽然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至亲至爱的人,可是认真想起来,他们对父亲的认识竟少得可怜。于是我给学生两个星期的时间,要全班每个学生回家去悄悄观察自己的父亲。观察的“项目”包括:父亲外貌的特征、父亲不经意的小动作、父亲平常说话的语调与声量、父亲待人接物的方式、父亲的好恶爱憎、父亲的社交范围等等。我告诉他们写“父亲”这个话题作文除了可以选择父亲如何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心自己来表现父爱这个大家熟悉的内容外,还要思考:其实父亲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有其工作角色、社会责任,习作中可以写父亲的社会角色,写他的职业,写他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可以写父亲的性格、爱好、才能、品德诸方面的内容。通过引导,那一回的作文令我心花怒放。赞美父亲的从生活细节入手(或赞父亲勤劳俭朴,或赞父亲广结人缘等)写得温馨而亲切;批评父亲的也从生活入手(或说父亲滥赌成性,或说父亲重利轻义等),写得合情合理。
  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还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如组织学生举办运动会、联欢会,参观工厂等;我们还可以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通过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
  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认知体验和内心感受
  一旦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达素材,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内容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通俗化,让学生认识到表达是生活的需要,明白作文其实就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
  学生开始作文时,作为老师一是帮助学生合理地选取素材。指导学生回忆生活,提炼生活,让学生对所要写的内容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先把想法说出来,从中捕捉不真实、不合理的细节,加以引导。同时,对学生讲述的内容中不够具体的片段,作适当的补充、润色,使之明确、生动。还可以选取某些学生有代表性的讲述内容作为研讨对象,进行集中讨论或者分小组讨论,老师从中进行比较指导,并指出优劣所在。这样就为学生的作文构思提供了方向。
  二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通过同类作文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语言的闪光点,从而明白“师其意,不师其言”的道理。写作时还应该思考:我这样写,别人是不是看得懂?我这样写是否符合事实?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充分展现。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下转第15页)(上接第68页)因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从而使学生从认知到作文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中。作文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文章就不愁没有新意。
  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真实。我们常说学生要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人和事。关于写真实,学生有很大的误解,以为写真实就是照相式的自然主义的模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写真实并不是要求作文要流水帐一般把所有的东西写下来,重要的是把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现象通过组合“典型化”到“自我”身上,这其中既包括写自己的真切的体验、亲历亲为的经验,也包括移植他人的经验。
  三、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激励他们在作文训练中不断提高
  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往往起着导向作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可以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成为鼓励学生“自由和创意表达”的指示灯。评价富于鼓舞,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就会得到极大增强。写作兴趣能大大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因此,作文评阅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评价语言,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
  其次对学生的批语不能太过含糊笼统。宜采用富有感情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学生对某一段场面描写出色,老师就可以在这一段旁边批注上一句“你这段描写太让我感动了!” “你真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孩子!”等。通过细节评语,让学生感受到你是认真地阅读了他的作文,理解了他想要表达的意愿,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就会更加用心。
  同时老师批改作文要尊重学生原意和语言表达方式,适当疏导,不随意挑剔。对学生作文中估计一般不可能有的事(生活内容)作“悬材”处——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写作技巧)作“悬技”处理,一旦证实属于变相抄袭的,予以教育,并责成另写。
  此外,老师在作文命题时,一定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的命题,使学生有事可记,有物可写,让他们体会到抒发情感的快乐。应尽量考虑不给有抄、套的机会。随微杜渐,持之以恒,这样或许可以步步引上作文正道,让学生走入“我手写我心”的理想境界,从而培养“去粉饰、少做作、有真意”的良好文风。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和生命,历来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有艺术价值和生命力的载体,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写真情实感,不造作,不矫饰,不刻意编造,不违心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