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团队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游戏导引策略”团队研修案例

【作者】 华焕兴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国信嘉园学前教育集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研修背景
  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国信嘉园学前教育集团参与了由杭州市教研室主持的“杭州市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导引策略疑难研训’”活动。此活动延续上半年杭州市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视频案例研修月”活动,提出“引领教师在认真学习并领悟游戏干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自主性游戏的导引策略”。正值学前教育领域倡导幼儿自主,如何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进行观察、指导,就成为了幼教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由此,全市的幼儿园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幼儿自主游戏,在上半年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定为——自主游戏的导引策略。
  国信嘉园学前教育集团承担着本次活动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交流、教研展示的主要任务。2014年2月,集团组织教师团队参与杭州市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视频案例研修月”活动,在活动中以团队研修的方式进行集体教研,跟杭州市14个区(县)代表队进行方案撰写、观点陈述等方面的交流。团队研修是一线教师群体围绕教育教学时间,共同开展主题制定、方案撰写、内容选择、策略调整等系列活动,进而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研讨活动。团队研修着重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教育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指导策略的有效性,提倡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经验共享、疑惑共答,以此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并藉此凝聚专业情谊,建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团队。国信嘉园学前教育集团通过初步尝试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效,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团队研修的初步经验。
  二、研修方案的制定
  主持人在团队研修之前对团队成员的一些情况做了了解,C见解独到、思路清晰,R理论扎实,M善语言表达,J逻辑严密。
  (一)确定研讨主题:
  主持人:本次研讨我们将围绕自主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开展。首先解决团队研修的主题,请大家阐述各自选择的主题的价值点,并对该主题的优缺点进行简单分析。
  C:可将关注点放在幼儿的学习方式。《指南》提出应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方式是学习品质的具体体现之一。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较少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缺点是难以在游戏中观察记录。
  R:把幼儿的语言表达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不论任何活动,幼儿都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材料易获得,容易操作。缺点是游戏现场嘈杂,易遗漏关键信息。
  H:以幼儿问题解决作为核心。立意新颖,材料易获得,但操作者易对核心概念——问题解决产生歧义。
  J:应该充分利用前期的经验和研讨基础,对幼儿“专注力”进行持续的探讨;
  经过讨论,将主题确定为“幼儿问题解决方式的导引策略”。
  (二)分析主题内涵(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讨思路:
  1.什么是问题解决?
  (集中在什么是问题上)
  2.如何界定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问题解决?
  3.幼儿的问题解决从什么方面呈现出来?
  (1)消极:回避
  (2)积极:经验迁移、观察模仿、即时创造
  4.教师如何描述或记录幼儿的问题解决行为?
  5.提升(社会学意义)
  (三)制定研修方案
  方案一
  一、背景介绍
  介绍观察角度及选择的缘由,主要说明两点:1.此角度的价值;2.目前幼儿的现状。
  二、观察描述及分析
  根据现场观察记录内容进行整理,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围绕“问题解决”的三种形式——经验迁移、观察模仿、即使创造进行描述,并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折射出的社会缩影。(面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行为则是谁发现谁描述)。
  三、导引策略
  根据观察描述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导引,进而引出促进幼儿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或意义。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对第二板块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引出导引策略。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样板见下图)对第二板块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引出导引策略。鱼刺为对幼儿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脊柱为幼儿的行为,整条鱼为“问题解决”。
  四、总结提升
  采用“漏斗图”(样板见下图)对导引策略进行归纳整理,期望使用线性的流程分析——帮助大家理清思路,锁定关键的环节,推动团队一起讨论;总结并提炼核心价值观点,简单的评价并展望。
  采用“漏斗图”(样板见下图)对导引策略进行归纳整理,期望使用线性的流程分析——帮助大家理清思路,锁定关键的环节,推动团队一起讨论;
漏斗宽口为问题解决的三种形式——经验迁移、观察模仿、即时创造,锥体部分为各式社会行为的缩影,漏斗长管子部分为导引策略,漏斗下端出口为“社会学意义”(暂定名)。
  调整一:将背景介绍聚焦在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概念是研讨主题中关注的重心,是根据案例活动本身具有思考价值的内容进行界定的。在本案例中,整个研讨主要是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方式”和“导引策略”三个核心概念来进行。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对参与者的研讨方向和重点进行了限定。
  目的:明确研讨方向,高效地推动研修开展。
  调整二:明确各个环节节点的关键问题
  研讨的每个环节都有节点,节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关系到这一环节的研讨成效。方案一中对各环节的节点不够明确,也没有具体指出关键性的问题。调整后将各环节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
  1.背景介绍环节:什么是问题解决?什么事问题解决方式?什么是导引策略?
  2.观察描述及分析环节:幼儿碰到了什么问题?他采用了什么方式解决问题?他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
  3.导引策略环节:老师要介入导引的原因是什么?要怎样进行导引? 
  调整三:将带班老师请进研修团队
  在初次研讨过程中,我们为避免主观效应和标签效应,选择了一个所有研修成员都不熟悉的班级,以期客观、真实的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分析。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察、记录的客观性,为后期讨论积累了大量相对真实的原始资料。但在研讨原因阶段,我们发现,没有带班老师的参与,我们的分析只能是推断和主观臆测,因而无法归纳出令人信服的原因。最终,我们将带班教师请进了研修团队。
  目的:避免分析的主观臆测。
  调整四:进行持续跟进研究
  我们在教研开展时,往往缺失教研活动的持续性。教研成果出来后没能及时反馈,并对成果进行检验。在团队研修中,那些带着研修成员真知灼见的观点出现,为研修过程增色不少。但也往往像流星划破天空般,很快消失不见。现象的描述没有比对,情况的分析没有佐证,策略的提出没有反馈。市教研员提出,将每一次研修过程中提出的策略放到班里实施,以验证团队研修的成效。
  目的:避免团队研修流于形式,止步现在。
  三、初步成效
  研修成员通过参与本次团队研修活动,在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他们在总结这段难忘的研修学习经历时,突出地认为在以下方面有重要收获。
  (一)重新认识团队研修
  研修成员在研修活动开展的短时间内,设计研讨方案,查阅了文献资料,认真地准备……因为在这个研修团队里,每个人都独当一面,如果研修中出现漏洞是没有弥补机会的,绝不能含糊。来自国信的C说:“在经历了难忘的团队研修之旅后,我写出了4000余字的案例报告,收获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并从中学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事业的态度。它们将是我未来迈向教学专业发展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二)懂得了提高教研有效性方法
  在团队研修过程中,研修成员认真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使用录音、录像、拍照、现场记录、事后回忆各种技术手段观察幼儿行为;他们做实录、做分析、写随笔近20份,近2万余字。正是前期搜集了丰富而详实的原始资料,让成员们在研讨过程中能娓娓道来,且有理有据。“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对研修活动的快速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而对每个环节节点的关键问题的梳理,则大大提高了研讨的有效性。
  团队的研修过程就是思维碰撞、互相学习的过程,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研修过程中获益。在研修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贡献者,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集思广益的妙处;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学会了如何高效的教研,学会了彼此的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