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作者】 胡开坤
【机构】 郯城县郯城街道旺庄侨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的确,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在这几年的实践与尝试中发现,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进行分层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一、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体现。那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呢?从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深深体会到。首先,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童心。以这样一颗心去分享学生的快乐、分担学生的忧愁,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教师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学生。其次,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度量,更是一种修养。对学生宽容不是纵容他们的缺点,而是指对学生要体谅和理解,宽心的对待。学生有错误也许会因为教师的宽容而感到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从新做人。这样便会改善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大门。还有谁何乐而不为呢!再次,学会欣赏学生。所谓欣赏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表示赞赏。要做到欣赏学生,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加以鼓励。欣赏学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后,要尊重、热爱学生。学生都有倾师性的心态,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呵护。教师要主动接近、帮助学生、尊重他们的感情、人格和人性,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教师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二、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分层教学第二步——备课分层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结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好课堂教学第三步——授课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优、良两个层次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给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优、良两个层次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优、良两个层次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合格层次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暂不合格层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
四、合理安排练习,做好课堂教学第四步——练习分层
由于班级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a、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这样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为班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统一授课的效率低而无可奈何。的确,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时,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在这几年的实践与尝试中发现,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不同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进行分层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一、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分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体现。那么如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呢?从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深深体会到。首先,教师必须拥有一颗童心。以这样一颗心去分享学生的快乐、分担学生的忧愁,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看待,教师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学生。其次,要学会宽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度量,更是一种修养。对学生宽容不是纵容他们的缺点,而是指对学生要体谅和理解,宽心的对待。学生有错误也许会因为教师的宽容而感到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从新做人。这样便会改善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大门。还有谁何乐而不为呢!再次,学会欣赏学生。所谓欣赏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表示赞赏。要做到欣赏学生,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加以鼓励。欣赏学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后,要尊重、热爱学生。学生都有倾师性的心态,希望能得到教师的关心、呵护。教师要主动接近、帮助学生、尊重他们的感情、人格和人性,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这样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教师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二、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分层教学第二步——备课分层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结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好课堂教学第三步——授课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分层授课时,前十五分钟让优、良两个层次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十五分钟,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中相应的习题,完成后,同桌小声交流并相互批改练习;同时,给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的同学教学新课。接下来用十分钟给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的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则用这个时间听取优、良两个层次的学生质疑并通过提问了解他们自学的情况。最后十五分钟,教师则给优、良两个层次的的学生分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教师则检查合格和暂不合格层次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再给合格层次的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教师则给暂不合格层次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并完成简单的练习。
四、合理安排练习,做好课堂教学第四步——练习分层
由于班级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为此,除了每天统一布置课后练习外,在同学们的建议下,我班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挑战加分题”,重点提高中等以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a、每天由教师出(或学生推荐,教师选定)1~3道较难或趣味性较强的题目,分层辅导:课堂教学中,在不采用分组学习的情况下,我发现同样的学习内容,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可以“无师自通”,于是课上,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完成学习任务后,便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甚至随便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第三层次的学生是“稍点就通”,而第四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往往是第一、二层次学生的几倍,他们时常苦思瞑想仍不得其解。这样,“学优生”们感觉不到学习的压力,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大好时光,而由于班级人数多,“学困生”也多,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根本无暇一一顾及,问题往往因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积少成多。于是,我产生了让“学优生”当“助教”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想法。主要做法是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双向选择“助教”和“学生”(也可由教师指定),数学课上,和“学生”同坐一桌,一般情况下,由“助教”完成学习任务后负责检查、辅导其“学生”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说解题思路(当然这种助学行动也可以延伸至课后)。这样不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