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物理知识难点突破

【作者】 计引素

【机构】 广西柳江洛满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学生刚学初中物理时,多数学生因新鲜、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知识的深入,爱学物理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好的途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物理知识难点的形成原因很多,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知识难点;教学方法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它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石。学好物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将有很大的帮助。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而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觉得“物理概念越学越多,定律、定理越学越乱,题目越做越难”,若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消除学生学习的障碍,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会怀着一颗求知的心去探索物理这个美妙的世界,从而为学好物理奠定基础并提供保证。
  一、知识准备不足
  学习新知识时要有许多基础知识的,可是有些基础知识学生从来没有学过,例如初二学生在学习电压时,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很难理解。很多学生会提出到底什么是电压的问题,在学生中会形成难学的印象,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针对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难点,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讲一些有关的预备知识,用最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负担,例如学习电压时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水压来类比电压,这样学生会由水压联想到电压,就不再会有难学、难于接受的感觉。
  二、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经验和体验,在学习物理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所讲的知识会感到难于理解,简直不可思议。例如: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50米时,人不做功。生活经验表明,提着一桶水走路会累得筋疲力尽,但从物理角度表明这种情况,根本不做功,学生很难理解;再如:人用力推大木箱,虽然很用力,但没推动,多数学生会认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推力等于阻力的,这样的情形很多,学生理解的不好,便会产生物理太难的感觉。针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这些难点。例如在讲人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行走时不做功之前,对功要严格定义,关键词要重点突出,强调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而提着水桶沿水平路面行走,这种情况虽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所以人无论走多远都不做功。在讲人推木箱没有推动时,多数学生都会有推力小于阻力的错误结论,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情况来分析,木箱没推动说明处于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推力和阻力一定大小相等;如果学生还不能理解,也可以逆向思考,如果推力小于阻力,木箱在水平方向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假如推力向东,由于阻力大于推力,那么木箱将会向西运动,这时我们不用再讲,学生自己也会认识到真的错了。
  三、概念相似,形式相似,会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认识
  相似的公式要理解意义,每一个物理公式表示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不仅仅是字母的单纯关系,如:P=ρ1gh表示密度为ρ1,深度为h的液体产生的压强;F=ρ2gV则表示物体浸在密度为ρ2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为V时,物体受到的浮力。P=P/S表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压强;而W=F.S则表示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记住公式,不再混淆。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直观性较差,思维过程复杂,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
  物理中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往往缺乏“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而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会形成知识难点。如在讲电磁学时,对于磁场的存在,讲电学时电流的存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其存在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直观性,来增强规律和概念的可信度。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否真正存在,通过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五、教学方法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不当,同样会增加物理知识的难点
  初中阶段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多数只是简单介绍,并不是严格的定义。例如:教材中对于电流只是简单地说说,有电流通过灯时,灯会发光,没有电流通过时,灯会熄灭;对于电压则是: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可见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如果我们要是如普通物理中那样去定义电流、电压的话,会使学生更难接受,更加糊涂,会使教学难度更大。初中学生刚学物理,对很多内容都只是初步了解,针对这样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重点应在引导学生猜想,引导学生探究,进一步由探究而掌握现象、规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的教学。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适当调整,灵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用最易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方法,去讲解、分析,以便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潘毅婷、包捷敏,《例析中学物理实验对学习物理概念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7期
  2.崔维维,《用乒乓球化解浮力教学中的两个难点》[J];物理通报,2003年10期
  3.李树文,《物理教学课堂引入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9期
  4.王轩,《物理概念教学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