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初探

【作者】 李裕欣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艺术与文化是一体的,两者有着不可隔断的联系,从范畴上看,文化的圈子似乎要大,艺术是其中的一份子,文化的基因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艺术这颗枝叶,反观之,艺术的不断发展繁荣,也为文化的丰富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剪纸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技艺,作为艺术,它与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也是共存共生的。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它在民间艺术中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地位,保存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人民大众普遍的审美喜好。它被劳动群众所创造,又为劳动群众所享用,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是中国最普及的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一、民间剪纸起源
  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工艺,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讲述的就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给弟弟叔虞,封其为诸侯的故事。至汉唐时代,民间形成以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女子鬃角为饰的风尚。至唐代,剪纸艺术取得更大发展,杜甫诗写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剪纸招魂的风俗广传于民间。唐宋时期,民间还出现了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其制作过程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再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刮浆印花时使用的花版纹样采用的就是剪纸的技法。这种方法被广为流传,沿用至今。明、清时期,民间剪纸艺术达到鼎盛,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和变形夸张手法,体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
  二、剪纸与民俗渊源
  民俗与民间艺术都属于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特性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中都得以形象化地体现。剪纸在民俗的表现形式上,更显示出灵动、活泼的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反映岁时民俗的剪纸类型和反映人生礼仪的剪纸类型。
  (一)岁时民俗类剪纸
  岁时节令,尤其对于身处农村地区的大众来说,是格外重要的,因为它与农耕生产有着很大关系,农耕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农民的心里。因此,民间剪纸也就多有反映岁时节令的题材。
  1.窗花
  窗花是剪纸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贴在窗户的白纸或玻璃上的剪纸,在北方地区较为普遍。因北方农家的窗户多为木格方窗,为抵御风寒,旧时的窗户都会糊以“皮纸”或“连史纸”2,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更换新窗纸,贴上各种色彩鲜艳的窗花,以衬托出热闹喜庆的气氛。窗花的题材内容丰富,尤以表现动物和戏曲人物最具特色,比较常见的有“连年有余”、“喜庆吉祥”、“百鸟图”等,戏曲则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老鼠娶亲”等。窗花是最能体现剪纸艺术特点的种类,因而常作为民间剪纸的代称。
  2.墙花
  墙花是装饰室内墙壁和顶棚的剪纸,一般包括炕围花、灶头花、挂屏花、顶棚花等,一般以粗犷、厚重的剪纸居多。墙花的尺寸通常比窗花大,色彩没有限制,题材也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灶头花则以吉祥题材为内容。
  3.门笺
  门笺又称门彩、挂笺、喜笺、挂钱、吊钱等,是春节期间悬挂在门楣上的剪纸。其形态源于古代挂“春幡”的习俗。《续
汉书?礼仪志》称:“立春日,京都立春幡”。门笺形状为长方形,天头较大,便于粘贴,四周衬以如意纹、万字纹等;外缘较宽,下方缀有流苏或锯齿形纹样。一般是以五张并贴,随风吹动,十分好看。门笺图案多为吉祥纹或几何纹,题材也多为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关于门笺的起源,众说不一,有的是趋灾避瘟,有的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现在多为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二)人生礼仪类剪纸
  1.诞生礼剪纸
  中国自古就有“阴阳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维持生命与繁衍后代是远古先民所看重的大事,生殖崇拜的观念一直存在于民俗礼仪、信仰和艺术中,剪纸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在诞生礼剪纸中,鱼、鸟、瓜、莲等图案都蕴含了生殖崇拜的观念。山西民间剪纸《抓鸡娃娃》的系列纹样就体现了人们对祈子求孙、生殖繁衍的原始观念,“抓鸡娃娃”也称“抓髻娃娃”(“鸡”与“髻”谐音),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神与保护神。
  2.婚礼剪纸
  婚礼剪纸又叫喜花、礼花,是民间婚嫁喜庆时专门用来装饰各种器物的剪纸。使用时一般不粘贴,多摆放在器具上。通常喜花剪纸有一个完整的外形,或与器物、果物的外形相类。题材自然多与婚恋有关,如吉祥图案及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果品、器物等。“江苏南京的喜花剪纸多采用‘花中套式’的样式,在特定的外形中安排多种形象进行构图,以表达其丰富的内涵”3。“扣碗”是山西地区及整个黄土高原都普遍流行的婚礼喜花,两碗相扣严丝合缝融为一体,喻男女新婚“合卺之礼”。
  3.寿礼剪纸
  祝寿在中国史传统礼俗,寿礼中的剪纸形态各异,有“五福捧寿”、“八仙祝寿”、“松龄鹤寿”等。民间还有“猫蝶”
图案的剪纸,“猫”和“蝶”分别与“耄”和“耋”谐音,用于指高寿的意思。“云南纳西族办喜事、过新年,都以红纸剪成图案,在图案的正中剪一个寿字,以示祝福。”
  4.丧礼剪纸
  古人对逝者也是倍加敬重,因此,在丧礼中的各种礼节也不容忽视。丧礼中的剪纸多为纸钱、纸元宝、招魂幡,纸扎金童玉女、车马和楼房、亭阁等。供花也是装饰祭品或供品的剪纸,其题材也多取吉祥之意,如在鱼类供品上摆放鱼类供花,在鸡、鸭等禽类供品上摆放凤凰形供花等。在丧礼上装点各类剪纸,是为故去的人提供各种生活用品,以期他们在永生的世界里也能生活得更好。
  三、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义
  民间剪纸是历史积淀深厚的活态文化传统,它以地域性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艺术风格为表现内容,充分展示出劳动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装饰、造型性、象征性等特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哲学、艺术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价值。民间剪纸主要是女性艺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金科玉律将妇女束缚在家中,从而练就了一身的“女工”,剪纸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对于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人曾经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那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尤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