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课改中创新型行动策略的研究
【作者】 巩 鑫
【机构】 山东郯城县马头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新的挑战,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反思教学行为、创新教学行动策略显得相当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查找资料,帮助学生在生活的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和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与人合作、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才能,把多元智能带入课堂,发挥学生应有的潜力。
一、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开展科学探究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在城郊结合部,周围有许多菜地,于是带领同学们到菜地里观察“十字花科”类蔬菜与红萝卜、芹菜等。由于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还没有学到有关分类问题,对于分类的依据、分类单位知识知道得较少,怎么办呢?我想到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于是引导学生先观察。先让同学们观察大白菜、卷心菜、小白菜等蔬菜的花的结构,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是两性花、总状花序,花瓣4片,有爪,成十字形排列。而红萝卜是伞形科胡萝卜属,三回羽状全裂叶,丛生于短缩茎上,根圆锥形,肉质,有香气,花小,白色,花瓣5片,双悬果小。芹菜也是伞形科芹属,叶羽状复叶,形成肥嫩叶柄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在探究实验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分类学打好基础。这就教会了学生形成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
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成功的基石,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尽情的假设。然后,才是细心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才识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比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在捉鼠妇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鼠妇生活环境,认为温度、光、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并因此分别做出相应的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关键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通过操作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在中学阶段,常用的生物实验设计方法是:控制单一变量法,通过对照得出结论。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认为可能与光照、水分、空气、温度等都有关系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单一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适当的启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考虑光照、水分、空气、温度这所有的因素?(2)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应保证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有两个不同因素以上即两个变量以上,就无法进行对照得出结论。在老师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五)分析与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注重对探究结果的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更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因此,探究性学习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后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一、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开展科学探究
(一)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
在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在城郊结合部,周围有许多菜地,于是带领同学们到菜地里观察“十字花科”类蔬菜与红萝卜、芹菜等。由于在八年级上学期学生还没有学到有关分类问题,对于分类的依据、分类单位知识知道得较少,怎么办呢?我想到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于是引导学生先观察。先让同学们观察大白菜、卷心菜、小白菜等蔬菜的花的结构,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是两性花、总状花序,花瓣4片,有爪,成十字形排列。而红萝卜是伞形科胡萝卜属,三回羽状全裂叶,丛生于短缩茎上,根圆锥形,肉质,有香气,花小,白色,花瓣5片,双悬果小。芹菜也是伞形科芹属,叶羽状复叶,形成肥嫩叶柄的二年生草本植物。这样做,一方面为学生在探究实验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分类学打好基础。这就教会了学生形成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
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成功的基石,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尽情的假设。然后,才是细心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才识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究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比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在捉鼠妇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鼠妇生活环境,认为温度、光、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并因此分别做出相应的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关键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通过操作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在中学阶段,常用的生物实验设计方法是:控制单一变量法,通过对照得出结论。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学生认为可能与光照、水分、空气、温度等都有关系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单一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适当的启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考虑光照、水分、空气、温度这所有的因素?(2)在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应保证其他因素都相同,如有两个不同因素以上即两个变量以上,就无法进行对照得出结论。在老师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形成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五)分析与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注重对探究结果的分析,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更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因此,探究性学习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后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