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期待效应——“爱满天下”的别样风景

【作者】 胡 丹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由来、原则界定、实际运用和潜在能量,意在揭示期待效应与“爱满天下”的内在关联和契合之处,期待效应是“爱满天下”的一种独特形式,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很大启示。
  关键词:皮格马利翁效应;爱满天下;期待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位教育者应有的情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身处平凡的岗位,却从事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讲台只有三尺,但爱可以无限。作为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爱和责任为学生擎起一片美丽的天空。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尊师爱生之外,以“爱满天下”为宗旨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体现为师生间的相互期待,这种期待效应能够产生巨大能量,蕴藏着无尽的潜能。
  期待效应又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将它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他们得到美国当地一所学校的全体学生名单,随机选取了20%的学生,并且告诉任课老师他们有极高的天赋及很大的发展潜力,结果这部分学生变得开朗自信,求知欲强,学业有明显提升,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在其他方面也获得较大进步。原因在于,教育者受到了实验者的积极暗示,认为这部分学生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只是还未激发出来,因而给予他们较高的期待,这种期待会通过教师平日的言行举止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及对教师的信任,双方共同的期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期待效应。
  一、期待效应的原则界定
  教师期待应该是积极的。作为教师应深谙期待效应的思想精髓,建立师生间积极的心理期待。所谓积极的心理期待,即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信任与关怀,激励和挚爱,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自我激励和自我期待,将期待付诸于实践。
  教师期待应该是合理的。这种期待应该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意识到实现期待具有可行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期待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现有水平而定,教师掌握好期待的度,可望而不可及或随手可得的期待只会适得其反。若不顾学生客观条件急于求成,则容易造成学生产生挫败感,若对后进生采取过低的期待,放任自流,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期待应该是持久的。学生接受、领悟教师的期待有一个过程,并非立竿见影。将期待转化为行动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可能还要经历反复的磨合,对于暂时达不到预期值的后进生需要循循善诱,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发展他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重建自信,不能急于求成,它需要时间,欲速则不达。
  二、期待效应的实际应用
  教师的期待与学生的自我期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课改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需要,相信他们的潜能,激发其求知欲,师生之间得以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与相互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从而结出期待效应的硕果。
  第一,要相信学生的潜能,这是寄予期望、付出爱心的前提条件。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这种潜能的强弱有个体差异。
  第二,要关注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交流,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权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控制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主动开启智慧,增长知识,探索未知世界。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启发要富有激励性,期待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不能是一味的说教或训斥。试想,如果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消极的回应与暗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这必然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影响他们实现目标的进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教师的期待付诸东流。学生的知识还不丰富,思想可能并不成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作为教育者不应求全责备,而应耐心教导,寄予学生富有期待的鼓励语,启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为满足教师的心理期待而释放出潜在能量。
  三、期待效应的潜在能量
  实验表明,期待能够产生神奇的力量。人们在赞美他人时眉眼和嘴角是上扬的,表情温和友好,在批评他人时,眉眼和嘴角下垂,表情忧愁且烦闷。教师自然流露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被期待的学生从教师的漠然或者厌弃中会自然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学习或者品行存在着很大问题,从而自暴自弃,性格也不再阳光,与教师的关系更加疏远。反之,积极的期待能够滋润孩子的心田,学生在教师的期待心理之下与之产生共鸣,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积极向上。这种期待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加速其成长与发展。因为怀揣梦想,所以奋勇向前。
  个体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个体的潜能不通过充分挖掘就得不到有效激发,而这取决于他们成长过程中周围人的评价与期待。学龄阶段的孩子的成长又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需要很强的意志力,维持这个过程所需意志力的动力就在于激励。
  期待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期望之后,会更加信赖教师,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顺着教师的期待发展,用学业成绩实现教师的期待。就更深远的意义而言,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人生逆境之时能够坦然面对挫折与困难,进行自我激励,化困境为力量的源泉。
  期待效应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富有情怀的教育境界,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呼唤。归根结底,期待的源泉是教师心中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中有爱才回心怀期待,期待效应是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爱与激励,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可以说,它是“爱满天下”这一理念的别样风景。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思想研究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周成平:《魅力教师的修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胡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任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