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作者】 盛 磊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数学教学要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与审视,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有效途径。数学活动不只是一个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教师应营造民主氛围,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与质疑。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解答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数学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开展数学活动?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活动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给他们较多的选择机会。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地、独立地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机制,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中轻松地完成活动目标。如在学习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学生对相遇、追击、环形跑道等总是难于理解,于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场地,走出教室,通过实际演示、分析,那么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就会明朗化、情境化,对这类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掌握了。
  二、活动要采用“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活动中的教学思路必须从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上升为由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教学思路。在活动中,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论、去猜想、去类比、去抽象、去概括、去推断、去证明,形成一条完整的思维培养主线,逐步让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和情推理、演绎推理等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条理清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陈述自己的疑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接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激励学生创造发明。学生发现创造性方案,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充分创造条件助其取得成功,让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得到高度发展。
  三、活动要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上下功夫
  活动的内容设计应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活动中要创设快乐情境,形成愉悦的气氛,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加强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环境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既能增长知识,又能丰富精神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代数内容的商品利润、利润率问题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单纯凭教师讲解给出基本关系,学生是不易深刻理解的。教师可以安排三位同学做游戏,同学们观察,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身感受一下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游戏可这样安排:一个人演制衣厂批发商,批发衣服给个体户,只能把进价告诉个体户(假设每件80元),一个人演个体户,从制衣厂批发一件衣服(假设),并设法卖给顾客,只能赚钱不能赔钱,不让顾客知道进价,另一人演顾客买衣服,以自己满意价格买走衣服。可以与个体户讨价还价必须买走衣服(假设100元买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个体户的利润、利润率的算法。
  通过游戏,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基本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激励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与方法,发展思维,从而进行再创造。
  四、数学活动应注重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数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确定,活动的方式可以是个别的、小组的,也可是全班的,乃至全校的。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通常可采用以下一些形式: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办好数学讲座,开展数学游戏,演讲数学故事,指导数学课外阅读,展开数学竞赛,进行数学探究与实验,数学调查,数学制作与设计等。
  总之,数学活动教师要整体把握目标,提出课题的目的与意义,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提出活动的要求,关于活动的程序建设既要具体明确,又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民主和谐中使学生自主地参与特定数学活动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利条件。真正体现数学活动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以及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