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董 勇
【机构】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可见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并不一定能让我们变得智慧。2015年在“上海智慧课堂与移动学习”论坛上有这样的精彩论述:每天呈爆炸式增长的知识再也无法通过单一讲授来实现了,未来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通过什么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更加关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创造性,更加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思维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也要更加注重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比较稳固心理、意识倾向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学习知识,核心环节是理解,理解的实现就是要通过思维,不思维,你的认识活动就不能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习活动就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表象的知识,只能头痛医头,不能达到认识规律、入木三分的境界。比如,以最快的时间记住下列十个对象:香蕉、钯子、菠萝、青菜、扁担、莲藕、白菜、苹果、梨子、萝卜。诚然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记住这十个词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稍稍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如我们把它们进行分类:水果、蔬菜、用具;用的、吃的等;或者运用联想,进行串联:八戒出游,挑的担子,一头是水果,一头是小菜。这样就显得容易得多了。可见拥有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那么语文学习有哪些常见的思维能力呢?
一、形象性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是在联想和想象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意象。形象性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基本要求。下面举例说明形象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例一:运用形象思维记忆
中国地图像雄鸡,金鸡独立喔喔啼。新疆西藏是鸡尾,青甘宁川①重庆依。内蒙伏在鸡背上, 碧草蓝天风光美。黑吉辽宁是鸡头, 鸡脖山东连安徽。安徽财源达三江②,河湖③连着上海水。雄鸡心脏是北京,河北天津山陕西。雄鸡腹内有湖南, 贵州广东和广西。 福建云海④是边陲,港台澳门是特区。行政区划三十四, ?地广物博景致奇。
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例子,把中国地图想象成具体实际且大家熟知的雄鸡,然后再按照雄鸡的部位来记忆各省份的位置,这样既形象,又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浓厚,效果良好。
例二、用形象思维答问
1.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知识?
2.一个人究竟能学到多少知识?
3.怎么才能获得知识?
这个问题很大,没有谁能说清楚。但是总有比较好的说法。假如借用形象性思维,也许就没有那么难以搞清楚:知识已经从远古时期的小水塘变成了汪洋大海,我们每个人大脑能够学习的容量只是一把勺子。这把勺子能舀起来的量,就看你学习的能力。
例三、用形象思维表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将“相思”这种抽象的思绪具象化,可感、可触、可悟,让读者倍感相思浓烈。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随机地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叙述,要注意情节交代;描写,要注意细节刻画;抒情,要注意托物言志;议论,要注意生动形象。除此,听音乐想画面、听故事续情节、看图画编故事等也是很好的训练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比如:运用形象思维记忆汉字:
“丙”对“两”说:结婚了?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
“旦”对“日”说:改行了,不玩滑板了?
“由”对“甲”说:你什么时候学会倒立了?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那样,把四个脚掌都卖了。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
语文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思考语文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伶官传序》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概述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史实后,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时的难、盛与失天下时的易、衰作了对比叙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篇文章的结尾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立意:“岂独伶人也哉?“
由此我们可以展开发散思维,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上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致奸臣弄权,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成了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现实中,有人沉迷赌博,不仅个人身心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家财破败,夫妻反目,酿无数家庭悲剧;也有人挪用公款,不思公务,个人锒铛入狱,也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我们一些青少年对“武侠”“言情”如痴如醉,上课一心二用,下课全心全意,课业荒废,成绩下滑;有些则沉迷“上网”,醉心“聊天”,由迟到而旷课而逃学,骗老师骗家长,到偷抢别人钱财……如此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驰骋在想象的空间,游刃有余。
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角度不同,可以分为:
1、同向思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向纵深发展。其思维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向着一定的目标,或作纵深的延伸,或作平行的发散。同向思维往往要借助联想和想像来实现。
2、异向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并不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去思考,而是突破常规、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背离既定的信息源去思考问题。比如: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说明要提高自身的本领才能求得生存,但是异向思维认为,驴子并不缺乏自身生存的本领,推磨、拉车样样在行,它的悲剧在于运到黔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地方,它的悲剧启示我们:有了一技之长,还要有用武之地。
3、逆向思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沿着既定的信息指向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延伸。譬如:“班门弄斧”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但是过分强调规矩,限制过死,或者墨守成规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
所谓的逆向,是在符合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逆”,而不是只要和别人不一致就是“逆”。你不能说“近墨者黑”,我认为“近墨者不会黑”,就天天跟“墨”混迹一起,只能说是“近墨者未必黑”。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语文教学倡导发散创新,但绝对不能无源无本的标新立异,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情感性思维能力
情感的物质外壳很多时候就是用文字呈现。无论是“捶胸顿足”“痛不欲生”,还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无不传达出人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以文字呈现的文章,自然就承载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学应着眼一个“情”字,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
四、概括性思维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这要拥有概括性思维能力,而且要拥有思维的敏捷性。据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阐述,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所谓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要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分析乃至推理。见到眼前的问题迅速同已知的内容进行对比、类比、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联系,进而由此及彼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些特点:
1.特定意象:见到古诗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如“花”“月”“柳”等,要能联想得起“美好”“团圆(思念)”“留念(话别)”等内涵来。
2.流派风格:谈论古典诗文的风格流派,脑海里就应闪现:李白诗的飘逸,杜牧诗的峻拔,苏轼词的豪放,柳永词的婉约,韩愈文的雄奇,子厚文的洗练,等等。
3.语言特色: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要能敏捷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有清新、质朴之分,绚丽、含蓄之别,隽永、幽邃之论,沉郁、奔放之说。
4.作品特点:阅读小说,就应该想到六要素;读到议论文,就要联系论点、论据、论证;阅读新闻,就要想到新闻时效、真实等等。
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要学好语文自然就离不开思维了。新的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可见,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利用好我们的阵地,适时地恰当地进行多种思维训练,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语文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比较稳固心理、意识倾向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学习知识,核心环节是理解,理解的实现就是要通过思维,不思维,你的认识活动就不能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习活动就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表象的知识,只能头痛医头,不能达到认识规律、入木三分的境界。比如,以最快的时间记住下列十个对象:香蕉、钯子、菠萝、青菜、扁担、莲藕、白菜、苹果、梨子、萝卜。诚然要在短时间内一次性记住这十个词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稍稍变换一下思维方式,如我们把它们进行分类:水果、蔬菜、用具;用的、吃的等;或者运用联想,进行串联:八戒出游,挑的担子,一头是水果,一头是小菜。这样就显得容易得多了。可见拥有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那么语文学习有哪些常见的思维能力呢?
一、形象性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是在联想和想象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意象。形象性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基本要求。下面举例说明形象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例一:运用形象思维记忆
中国地图像雄鸡,金鸡独立喔喔啼。新疆西藏是鸡尾,青甘宁川①重庆依。内蒙伏在鸡背上, 碧草蓝天风光美。黑吉辽宁是鸡头, 鸡脖山东连安徽。安徽财源达三江②,河湖③连着上海水。雄鸡心脏是北京,河北天津山陕西。雄鸡腹内有湖南, 贵州广东和广西。 福建云海④是边陲,港台澳门是特区。行政区划三十四, ?地广物博景致奇。
这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型例子,把中国地图想象成具体实际且大家熟知的雄鸡,然后再按照雄鸡的部位来记忆各省份的位置,这样既形象,又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兴趣浓厚,效果良好。
例二、用形象思维答问
1.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知识?
2.一个人究竟能学到多少知识?
3.怎么才能获得知识?
这个问题很大,没有谁能说清楚。但是总有比较好的说法。假如借用形象性思维,也许就没有那么难以搞清楚:知识已经从远古时期的小水塘变成了汪洋大海,我们每个人大脑能够学习的容量只是一把勺子。这把勺子能舀起来的量,就看你学习的能力。
例三、用形象思维表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将“相思”这种抽象的思绪具象化,可感、可触、可悟,让读者倍感相思浓烈。
总之,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随机地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叙述,要注意情节交代;描写,要注意细节刻画;抒情,要注意托物言志;议论,要注意生动形象。除此,听音乐想画面、听故事续情节、看图画编故事等也是很好的训练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比如:运用形象思维记忆汉字:
“丙”对“两”说:结婚了?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
“旦”对“日”说:改行了,不玩滑板了?
“由”对“甲”说:你什么时候学会倒立了?
“熊”对“能”说:怎么穷成那样,把四个脚掌都卖了。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
语文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思考语文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
《伶官传序》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概述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史实后,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时的难、盛与失天下时的易、衰作了对比叙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篇文章的结尾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立意:“岂独伶人也哉?“
由此我们可以展开发散思维,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上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致奸臣弄权,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成了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现实中,有人沉迷赌博,不仅个人身心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家财破败,夫妻反目,酿无数家庭悲剧;也有人挪用公款,不思公务,个人锒铛入狱,也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我们一些青少年对“武侠”“言情”如痴如醉,上课一心二用,下课全心全意,课业荒废,成绩下滑;有些则沉迷“上网”,醉心“聊天”,由迟到而旷课而逃学,骗老师骗家长,到偷抢别人钱财……如此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驰骋在想象的空间,游刃有余。
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角度不同,可以分为:
1、同向思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向纵深发展。其思维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向着一定的目标,或作纵深的延伸,或作平行的发散。同向思维往往要借助联想和想像来实现。
2、异向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其思维并不循着既定的信息指向去思考,而是突破常规、另辟蹊径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背离既定的信息源去思考问题。比如: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说明要提高自身的本领才能求得生存,但是异向思维认为,驴子并不缺乏自身生存的本领,推磨、拉车样样在行,它的悲剧在于运到黔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地方,它的悲剧启示我们:有了一技之长,还要有用武之地。
3、逆向思维: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沿着既定的信息指向的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延伸。譬如:“班门弄斧”讽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但是过分强调规矩,限制过死,或者墨守成规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
所谓的逆向,是在符合事物客观规律基础上的“逆”,而不是只要和别人不一致就是“逆”。你不能说“近墨者黑”,我认为“近墨者不会黑”,就天天跟“墨”混迹一起,只能说是“近墨者未必黑”。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语文教学倡导发散创新,但绝对不能无源无本的标新立异,更不能哗众取宠。
三、情感性思维能力
情感的物质外壳很多时候就是用文字呈现。无论是“捶胸顿足”“痛不欲生”,还是“兴高采烈”“喜气洋洋”,无不传达出人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以文字呈现的文章,自然就承载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学应着眼一个“情”字,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
四、概括性思维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这要拥有概括性思维能力,而且要拥有思维的敏捷性。据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阐述,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所谓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要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分析乃至推理。见到眼前的问题迅速同已知的内容进行对比、类比、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联系,进而由此及彼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些特点:
1.特定意象:见到古诗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如“花”“月”“柳”等,要能联想得起“美好”“团圆(思念)”“留念(话别)”等内涵来。
2.流派风格:谈论古典诗文的风格流派,脑海里就应闪现:李白诗的飘逸,杜牧诗的峻拔,苏轼词的豪放,柳永词的婉约,韩愈文的雄奇,子厚文的洗练,等等。
3.语言特色: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要能敏捷反映出:文学作品的语言有清新、质朴之分,绚丽、含蓄之别,隽永、幽邃之论,沉郁、奔放之说。
4.作品特点:阅读小说,就应该想到六要素;读到议论文,就要联系论点、论据、论证;阅读新闻,就要想到新闻时效、真实等等。
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要学好语文自然就离不开思维了。新的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可见,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利用好我们的阵地,适时地恰当地进行多种思维训练,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