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氛围活起来
【作者】 黄太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猛山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让课堂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还要多搭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即氛围育人、活动育人。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课堂氛围 营造 “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在这次活动中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激活课堂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过程开展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生良好知情意行品质的导引者。而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扮演了儿童活动的多重角色,即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这些理念的转变,必须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运用新理念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角色,以新理念为指导,多注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思品,习得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广建平台,合作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极力倡导,也是我县课改再启航工程的重头戏。实践中,我们以此为策略,广建活动平台,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激发上进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 我们快乐》时,我们就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友好互动,通过角色转变,促进课堂活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成长。
三、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除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江南水乡》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谈一谈发展经济的意义,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只要引导好,孩子们同样能说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同学这样说的:“我的家乡原来是一条崎岖的小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无法行走。现在已是一条宽敞的公路延伸到家门口。家里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样样俱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总之,要让课堂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还要多搭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即氛围育人、活动育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进而释放出学习潜力、张开想象翅膀,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达成起品德教育的神圣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健,新课程理念下校本心理教育课程的探索[J].小学德育,2005年。
[2]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年。
[3]鲁洁,回归生活——课程与新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课堂氛围 营造 “活”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随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新课程就在全国教育园地的土壤中开始生根了。我校也在这次活动中启动了《品德与生活》的课改实验。随着课程的实施,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感觉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也感受到课改的迫在眉睫,更深刻地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下面就我个人对《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说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角色,激活课堂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过程开展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学生良好知情意行品质的导引者。而在目前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以前“教书匠”的身份。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扮演了儿童活动的多重角色,即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作者。她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这些理念的转变,必须要求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运用新理念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角色,以新理念为指导,多注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思品,习得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广建平台,合作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极力倡导,也是我县课改再启航工程的重头戏。实践中,我们以此为策略,广建活动平台,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激发上进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我们分享 我们快乐》时,我们就可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它旨在从人和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说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与人分享快乐是一种人间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根据品德社会课活动性这一特点,我把整节课设计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组,每组8人。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友好互动,通过角色转变,促进课堂活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成长。
三、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工厂排除的污水流入新汴河,河水被污染了,鱼常常被毒死很多”。有的说:“废渣、垃圾处处可见,看到可难受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教学《江南水乡》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所见所闻,谈一谈发展经济的意义,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只要引导好,孩子们同样能说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同学这样说的:“我的家乡原来是一条崎岖的小路,一到下雨满是泥泞,无法行走。现在已是一条宽敞的公路延伸到家门口。家里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样样俱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总之,要让课堂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还要多搭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即氛围育人、活动育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进而释放出学习潜力、张开想象翅膀,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达成起品德教育的神圣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健,新课程理念下校本心理教育课程的探索[J].小学德育,2005年。
[2]谢建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J].课改与教研,2004年。
[3]鲁洁,回归生活——课程与新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