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教学流程间过渡的实践策略
【作者】 罗 刚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高妙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教学流程间的过渡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在“导”与“接”上精心设计衔接语言。而这些语言不仅要自然,淡而无痕,还要使课堂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流程环节 过渡衔接
良好的过渡,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各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还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注重这细小环节设计,常用表示时间承接性词语来过渡衔接,如“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虽然这种设计简单直接,但效果不甚理想,显得生硬发涩,特别是长期使用,会使人感觉到课堂教学断断续续,不能环环相扣。其实,艺术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具有串联性、迁移性、逻辑性、导引性等特点。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艺术地设计过渡衔接语,并在实践中运用。
一、串联性过渡
所谓串联性过渡,就是通过创设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语言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转换和教学内容的承接,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成为一个整体。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情感从一个波峰激发到了另一个峰尖上,不知不觉地就度过了40分钟,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
二、生成性过渡
生成性过渡就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突然采取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种方式带有随机性、动态性,体现了教师教学睿智。实践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借教学内容之机,实时把教学与偶发事件联系起来,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于是就结合教学内容“小壁虎借尾巴时很有礼貌”这一优点,就顺势采用了这一过渡方式: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当看到学生都坐好了后,我这样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这样的根据课堂情况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我们把它称之了生成性过渡,它属于动态生成性资源,与预设过渡是有区别的,是教师灵动的表现。
三、悬念式过渡
所谓悬念式过渡,就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两个知识点教学间运用一定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情境,以牢牢抓住学生期待心理,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探究,去解开那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正所谓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过,大疑则大进。而设置悬念式过渡,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快速地激发起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不学不快的“愤悱”状态。例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能使我们孩子们产生“可真新鲜”的感觉。于是就激发出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动机。通过这样的悬念式过渡,给学生留下了为什么“奇异”这一悬念,于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油然而生。
四、归纳式过渡
所谓归纳式过渡,就是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及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小结,以导入下步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进而使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承上启下,引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例如在《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有目的地设计一组填空题:“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结合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填上合适词句,并把填上的三个词联系起来去想更多更深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从填空中的词语去领会,去思考:“老战士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冬天穿这么薄的衣服?他的御寒衣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显然是我们那归纳式过渡语的作用所致,他们不仅受到了情感激发,产生了思维联想,还把学生带入了进一步探究的深层学习中,在探求课文主旨中又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过渡衔接是客观存在的,其所需要的过渡语言也是必须有的。虽然所占时间不多,但意义重大,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转换环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深其地位和作用认识,在实践创新策略,注重“导”与“接”的精心设计,从而让更生动、更自然、更有效的过渡作用于我们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启承转合淡而无痕,使课堂成为一个整体,还会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阳,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M].三晋出版社,2009年。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J].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流程环节 过渡衔接
良好的过渡,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各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还能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注重这细小环节设计,常用表示时间承接性词语来过渡衔接,如“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虽然这种设计简单直接,但效果不甚理想,显得生硬发涩,特别是长期使用,会使人感觉到课堂教学断断续续,不能环环相扣。其实,艺术的过渡应该自然,淡而无痕,具有串联性、迁移性、逻辑性、导引性等特点。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艺术地设计过渡衔接语,并在实践中运用。
一、串联性过渡
所谓串联性过渡,就是通过创设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语言串联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转换和教学内容的承接,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成为一个整体。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情感从一个波峰激发到了另一个峰尖上,不知不觉地就度过了40分钟,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
二、生成性过渡
生成性过渡就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而突然采取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种方式带有随机性、动态性,体现了教师教学睿智。实践中,课堂上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借教学内容之机,实时把教学与偶发事件联系起来,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于是就结合教学内容“小壁虎借尾巴时很有礼貌”这一优点,就顺势采用了这一过渡方式: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得多端正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当看到学生都坐好了后,我这样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啊!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动物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这样的根据课堂情况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我们把它称之了生成性过渡,它属于动态生成性资源,与预设过渡是有区别的,是教师灵动的表现。
三、悬念式过渡
所谓悬念式过渡,就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两个知识点教学间运用一定语言描述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情境,以牢牢抓住学生期待心理,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探究,去解开那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正所谓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过,大疑则大进。而设置悬念式过渡,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快速地激发起学生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不学不快的“愤悱”状态。例如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能使我们孩子们产生“可真新鲜”的感觉。于是就激发出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动机。通过这样的悬念式过渡,给学生留下了为什么“奇异”这一悬念,于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油然而生。
四、归纳式过渡
所谓归纳式过渡,就是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及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小结,以导入下步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进而使课堂教学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承上启下,引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例如在《丰碑》一课时我们就可有目的地设计一组填空题:“这位老战士之所以被活活地(冻僵)在冰天雪地里,是因为(他的御寒衣服单薄得像树叶、像箔片),但是他毫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因此在临死的那一刻,却显出(镇定自若的神情)。”结合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填上合适词句,并把填上的三个词联系起来去想更多更深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可引导学生从填空中的词语去领会,去思考:“老战士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冬天穿这么薄的衣服?他的御寒衣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显然是我们那归纳式过渡语的作用所致,他们不仅受到了情感激发,产生了思维联想,还把学生带入了进一步探究的深层学习中,在探求课文主旨中又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过渡衔接是客观存在的,其所需要的过渡语言也是必须有的。虽然所占时间不多,但意义重大,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转换环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深其地位和作用认识,在实践创新策略,注重“导”与“接”的精心设计,从而让更生动、更自然、更有效的过渡作用于我们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启承转合淡而无痕,使课堂成为一个整体,还会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阳,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M].三晋出版社,2009年。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J].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