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王子剑

【机构】 山东郯城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对它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少好的做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课堂动态生成,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忽视了课前预设。他们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而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所以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课前预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也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认为新课程下教师有必要科学而精心地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为精彩的课堂生成而准备。科学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证。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的"预设"中生成的。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有效问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预设问题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设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需要预设性发展,即可预知的发展,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经验推出未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坚持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就是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预设的问题而受益。 这就要求预设的问题难度要适中。 所谓适中,绝非适应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而是整合全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平衡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又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思考余地,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就是预设问题难度的适中。 遵循这一原则的同时,还要预设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和引导的教学方案。
        2、借助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并非为考查学生的优劣,而只是“借题发挥”,把预设的问题当作一种手段,重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善动脑、会用脑的良好学习数学习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坚持借助性原则,重在优化学习数学知识过程,而非只看答案的正误。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给予及时的修正和补充,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3、引申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有效问题引申到讲解、指导过程,或者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由讨论、探讨过程引申到分析和解决讨论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使数学学习过程在优化中得以深化,进而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要突显引申性,要求数学教师不但要具有观察和判断数学学习动态的丰富经验,还要具有敏锐的感悟学生、体贴学生的洞察力和亲和力。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适时发现和抓住那些推动数学学习需求、深化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巧妙地预设问题给予引申,推进数学学习过程。
        4、丰富性原则
        坚持预设问题丰富性原则是获取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的有效问题是指学习内容,必须使预设问题中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 学习内容是否丰富,是判断预设问题是否优质的根本标准。 只有坚持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的丰富性原则,才能使整体性原则、借助性原则和引申性原则得以实施和贯彻。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不仅要求预设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具有整合性、综合性和贯通性,而且要求预设问题设置显性条件、隐性条件和引申式条件,这样才能通过预设问题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问题注意的事项
        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预设问题方法,不同的预设问题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方法预设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数量要适中
一堂课如果预设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预设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
        2、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防止滑过重要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浅了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深了又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知识要讲“有所知,有所不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估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难度。教与学中的“滑过现象”的形象说明是:当我们驱车从某出发地到另一目的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美景;由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路越顺利,风景区被忽略的概率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难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坡度的空间,学生不需要多少时间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答案,会致使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3、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过于复杂,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导致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