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作者】 谢永贤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优化教学方法,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死记枯燥的历史知识到熟记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轻松的学,主动地问,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大大地促进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总是怀着某种看法和敌对情绪,那么他不可能很好地、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应多给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真正走进学生心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渐渐地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喜爱情绪转化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之中去,提高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也就是人们所讲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学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不断刺激和强化他们学习的愿望,达到让他们喜欢历史,自觉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教益的目的。因此,巧妙设疑,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激起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设问才能激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欲望呢?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基础,即设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问对象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同学,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教活动中来,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使他们初尝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步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渐进,即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所设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梯度状设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由表及里,逐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推导等方面的能力,并从中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基础;诱导启发,针对一些历史结论所设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进行灵活思维,能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创新。其目的在于培养、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知识点时,为诱导启发学生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场战争发起的原因是什么?英、法在战前、战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日本后来大举侵华有没有作用?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就会自觉地把新旧知识和中外历史结合起来,打破课本的限制,进一步丰富、完善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引导开放思考,针对当前综合考试的需要,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及社会经验,以史鉴今,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想通过改革“自强”,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它能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资料,结合政治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除依靠技术创新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此我们当今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营造有利于投资的政治环境和人才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刻领会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认真地处理好知识的前后联系,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虽然每节课对教师来说都已非常熟悉,但对学生来说都是从未见过,因此应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课堂上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自始至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强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并使其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调动起来。接着,简要地介绍了这段历史的情况,并提出了下列问题: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在这样的动机?同学们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同学间来回走动,时而聆听他们的讨论,时而引导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进而总结出结论,使要传授的知识在讨论中由学生主动地加以理解和吸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当前历史教学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授课,教学场所封闭,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空间位置相对固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封闭的教学场所里,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参与者”的转换,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求异,使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对历史的切实体验和深刻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致。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大大地促进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老师总是怀着某种看法和敌对情绪,那么他不可能很好地、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应多给鼓励与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真正走进学生心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渐渐地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喜爱情绪转化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之中去,提高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也就是人们所讲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学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就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不断刺激和强化他们学习的愿望,达到让他们喜欢历史,自觉从历史学习中汲取教益的目的。因此,巧妙设疑,科学地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激起自主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设问才能激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欲望呢?我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基础,即设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问对象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同学,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其目的是引导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教活动中来,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使他们初尝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为下一步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及时渐进,即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所设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梯度状设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由表及里,逐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推导等方面的能力,并从中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基础;诱导启发,针对一些历史结论所设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进行灵活思维,能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创新。其目的在于培养、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知识点时,为诱导启发学生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场战争发起的原因是什么?英、法在战前、战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场战争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日本后来大举侵华有没有作用?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就会自觉地把新旧知识和中外历史结合起来,打破课本的限制,进一步丰富、完善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引导开放思考,针对当前综合考试的需要,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及社会经验,以史鉴今,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想通过改革“自强”,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它能给你什么启示?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资料,结合政治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国家的发展除依靠技术创新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因此我们当今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一方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营造有利于投资的政治环境和人才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刻领会各章节的重点与难点,认真地处理好知识的前后联系,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虽然每节课对教师来说都已非常熟悉,但对学生来说都是从未见过,因此应保持高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课堂上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自始至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
借助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强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并使其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调动起来。接着,简要地介绍了这段历史的情况,并提出了下列问题: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在这样的动机?同学们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同学间来回走动,时而聆听他们的讨论,时而引导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进而总结出结论,使要传授的知识在讨论中由学生主动地加以理解和吸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当前历史教学主要方式还是课堂授课,教学场所封闭,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空间位置相对固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封闭的教学场所里,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参与者”的转换,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求异,使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对历史的切实体验和深刻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致。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