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母利珍

【机构】 四川省剑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设运用一些新颖、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语文知识的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溶入情感。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以一些充满深情的话语也能令学生有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让学生能够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 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精心设计,趣味诱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外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导入的方法很多:名言警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群情振奋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造了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歌曲导入法,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图示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做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 所学内容。
        创设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而是源于学生的需求,知识的构建,学生的发展。创设的情境要适合于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设富有挑战性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一方面:通过文本的补白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可选择性的阅读材料,提供一个自由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由于学生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阅读材料,特别是课外阅读材料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或者受到了物质条件的制约,很少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从阅读的角度看,存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内容和相近的文章,如果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话,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提高。课后可以布置阅读任务,开列阅读书目。课后同学们纷纷找来原著阅读,或上网查阅更多相关的内容,这既增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致,也让他们从中学到了从身边小事中感受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的感恩情怀的表达。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脱节,导致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了感悟和体验,又培养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真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