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新理念开展语文教学

【作者】 杨雪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长田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新理念指导,特别是在践行新课标的今天,就更加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把新课标精神化为实际教学行动,为学生学习服务和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理念  运用  开展教学
  新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教学行动的指南。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很多,就仅是新课标就列出了数十条,更别说细化之言了。付诸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会认为我没有新理念仍然可以开展教学,这是“以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常用伎俩,我们早已在践行中给以了否定。语文教学到底怎样进行?我认为新课标理念是引向标,我们不防以此为导开展日常教学。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
  新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实以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能自主学习、消化、建构,形成的新知识与技能。而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教学背景下,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只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爱学习、乐于学习。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就是在学生有较强学习兴趣基础上能有方法、有能力开展自主学习。这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于此,我们就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会学习的例子,教会学生知道学什么、懂得怎么学,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等方法。也就是新课标常要求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在新课标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统筹课堂教学,并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到“三维”之一的位置。这就说明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这样,教师真正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把学习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教师常做的事就是引导、点拨,解疑释惑,为学生学服务,授方法,加热情。
  三、引导学生开展生活语文实践
  生活语文实践是新课标在理念上的又一创新与突破,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学应实现生活化、开放化、边缘化,体现在课堂中就是要联系生活,注重开放,提倡跨学科教学。而传统“应试”教育仅注重书面知识教学,教材不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就只能解决书本问题,无法帮助学生反哺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永恒法则,脱离问题解决的知识无实用性、无趣味性的知识,学生不但学而无劲,还会伤及语文学习情感。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新课标明确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引导学生开展生活语文实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反哺生活能力的重要手段。读使用说明书、写常用文、找生活中的别字、广告宣传、社会调查等都是良好的生活语文实践,而且这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运用过程,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积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学生学习方式新理念上,不是否定接受性学习一无是处,只是强调需要择需而用之。新课标明确表明了态度,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语文教学不能老是“满堂灌”或“一言论”,让学生“听学习”、“观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并灵活运用于学生学习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建构者。当然,这些学习方式不是教师说转变就能实现的,需要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前提,并把新理念化为教学行动,引导学生真正开展运用才能实现的。如教学《最佳的路径》一课时,传统教学就是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听别人的解读,自身不能与文本接触交流,就无法产生独特体验,也就是没有创新的与作者、与文本碰撞的智慧生成。显然达不到语文教学的应有目的,而转变学习方式,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学习,都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发挥主体性,那么,学生就能在与文本交流中习得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新理念很多,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新课程开发利用理念、综合性学习理念、兴趣为教学之首理念等,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没有列出并不是否定,相反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在践行新理念的今天,要不断学习,更新,并能有效将之转化为教学行动,为语文课堂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敏,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11年。
  [2]叶澜,“新基础教育”案例集[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3]沈桂芳,教育学解读与案例剖析[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高永红,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