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取向——由当前教育认识误区引发的思考

【作者】 陈阿泉

【机构】 山东泰州市第二中学教科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当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当我们重新审视陶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时,就会发现,行知的教育教学理论对当前教育认识误区的纠正有较大的帮助功能,这也正是行知理论在当今的价值取向所在。
  关键词:教育教学   认识误区    行知理论   价值取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各方面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冷静的反思一下当前教育的现状,有很多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从教育的部分主管领导,学生的家长及至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都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甚至还有一些偏激的行为。这不仅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产生了严重厌学情绪,逆反心理,而且有极少数学生甚至用极端的方式走上不归之路或犯罪之路。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乐学.愉悦?早在20世纪年代,陶行知先生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等理论。这些理论今天依然闪跃着教育的智慧光芒,有现实的价值取向。 
  当前围绕着教育教学问题,有哪些严重的认识误区或偏激行为呢?从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来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呢?   
  一.从教育的目的看;存在着三个“片面”的错误认识     
  第一,片面追求各类名次。这种名次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定格在学校成绩的排名上。这种排名,教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于是乎家长要选择教师和班级。家长甚至要从胎教抓起,让孩子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兴趣报各类文化补习班,艺术班,结果事与愿违,拔苗助长,孩子原本的一点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这在孩子的成长方面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可低估。教师重视排名,是因为这可以展示自己的教学实绩,他们重视“好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成绩优异,是班级排名的"主体力量”,忽视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成绩欠佳的学生心理就慢慢地笼罩着阴影,他们是教师的阳光永远洒不到的地方,甚至在班级永远是被歧视的对象。 
  同时这种排名也体现在各类升学方面,主要凸现在中考和高考方面。目前,教育主管部门仍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依据,虽然不公开宣传报道,但在教育系统的内容各类通报会、考核总结会上,教育行政主管领导仍以此来 “煮酒论英雄”。从近几年被提拔的新领导来看,他们被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就是抓升学率有“突出的'贡献”。    
  第二,片面追求各类名校。有的家长错误认为孩子上了名校,就是“名人”.于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他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要让孩子一路从名校走来。但是否成为“名人”或优秀的人才,也许只有教师家长心目中有数。拼命挤名校,造成的恶果是:对学生而言,该名校不一定适合他们,适合学生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对学校而言,生源分布严重失衡,名校班级人满为患,有的人数达60-70人,给教师组织教学、批改作业试卷等造成困难,有的女教师不得不用“小蜜蜂”上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对教师而言,形成不同的教学心态。名校教师在同行中孤芳自赏,不愿主动交流教学经验,甚至利用名校声誉,搞各类有偿家教。普高的教师认为一流的学生进了名校,二三流的学生难以教好,因此心理自卑,教学松懈,普高乃至职高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第三,片面追求名声。片面追求名声主要指:  1, 特色办学无特色。如艺术特长校,艺术师资力量短缺,只得借用社会和其它学校资源,教师将一些无艺术细胞的学生连骗带哄,推进艺术班级,以此来宣传自己的特色。2,名师材料要打假。目前申报职称和各类名师及骨干教师,在评审时主要看上报的材料,因此这给申报者提供了作假的机遇。被评出的名师,有的名不副实。3,学生荣誉欠规范。各学年下拨给学校的省市级“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指标,校领导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在推荐的过程中,程序不规范,有权的家长给校领导施加压力,结果是学生郁闷,领导烦恼,家长的举报信满天飞。     
        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②“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③ 在这里行知先生将教学的目的表达得十分清楚。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人放在首位,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很明确,不是升官发财,走上仕途,而是要学会做人和掌握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成为“真人”。   
  二.从教育的方法看:主要有下列的认识误区;
      “白猫黑猫论"。常有校长对教师说:“你用什么方法教学生我不管,我只向你要成绩,要数据”。这在教学方法上是典型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怪论。请问没有科学的教学的方法,合适规范的教学过程,岂有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在教学方法比较愚蠢的做法有:1,拼命耗时。学生早晨6;40到校进校,晚上10:00离校。周六,周日连续上课,学生自我调节的时间几乎为零,体育课,选修课常被考试科目挪用,教师学生身心疲惫。2 ,满堂灌填鸭式。不考虑班情,不分层次。同一教案,教师一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等课堂模式,只有开观摩课,公开课时“表演”一下。我们不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但至少也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3,题海战术。美其名曰:“大量做题,及时巩固”,学生反复做题,教师对各类试题不加以整合,不有的放矢,不具备针对性,结果只能是事倍而功半。   
  急功近利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什么事情都想急于速成,包括教学方法在内,主要表现为: 1,提前分班定向。如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应在高三进行,但是大多学校在高二完成,有的甚至在高一就迫不及待分科,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偏科心理。2, 教学服从考试。校长经常告诫老师,“考什么教什么”,考试大纲未规定的但在教材上呈现的知识点坚决不讲,理由是不增加学生过多的负担,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新教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而且也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方面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3,课程随意调整。江苏省考试院规定的每年3月份高二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即所谓的“小高考”,成绩等级为A的学生高考可以加分。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得A ,在放寒假前就停止了非学测科目的课程,新春学期开始后,所有学校只开学测科目课程已成常态。学测结束后,学测科目立即停止,时间让给非学测科目,给语数外三门学科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江苏省的“小高考”客观上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次序,也严重干扰了省教育厅相关课程的设置。这种“短平快”教学组织方式,值得我们很好反思。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④“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⑤“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⑥ 行知先生一生非常重视教学方式的探讨,他反对“强迫鸡吃米”教学方法,批驳传统教育的灌输式,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他认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终身学习其意义远远超过传授知识的本身,可谓;“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 从教育的评价看;存在着“三重”和“三轻”的认识误区  
  1.对学生评价------重分数   轻能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此现象称为“重智育,轻德育”。该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扭转,在今天甚至还蔓延之趋势。学校、家庭、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学生考试分数,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只要分数线划定,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或专业就基本定夺。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它各方面能力,往往在录取时被参考,在参考中悄悄被抛弃。这种录取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生能力弱化,很难适应社会,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个人主义色彩较浓,不懂感恩父母和他人,将自己的成长视作个人行为;严重的会违纪违法,大学生中发生的凶杀案比比皆是。对学生的评价严重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2.对教师评价——重成绩 轻师德
  当今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教学成绩好,教学水平高就好,严重忽视了师德的培养与教育,师德严重缺失,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主要有:自己的名誉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大搞有偿家教,失去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利用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托家长办事,收取家长贵重礼品,严重损害了为人师表的形象;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搞“师生恋”,猥亵女学生,为社会所不齿,更为道德所不容。
   3 .对学校评价——重升学 轻素质
  对学校评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上级教育主管和社会(含家长),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看,表面上打着综合考核的旗号来考量学校,但在考核的内容,量化的分数来看还是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为主。创建省各类星级学校在软件材料方面亦是如此。素质教育呼吁了很多年,但目前至少还是服从于应试教育。教育行政领导深知,教学升学率高低决定这所学校能否生存和发展。
  从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评价来看,很简单朴素,只要升学率高,这就是家长心目中的“名校“。就要想方设法将子女送进该校,以希望几年后能考进名高中、名高校,至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如何,师德如何肯定不是首选条件。
  行知先生创办的小庄师范学校,对学生、老师和学校自身的评价,早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学生,“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尽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释放出来”。⑦“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⑧ 综观先生的教育目的及其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当今与之正好相反。他对学生重能力,重创造,并非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
  对教师,“民主的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⑨“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⑩在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陶行知是把师德建设和专业成长放在首位的,反对教师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及摆师道尊严的臭架子。反观今天,我们少数教师的师德缺失已经远远突破了先生的所规定的底线。
  对学校,“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⑾ “倘使我们认定的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社会的力量来办好学校”。⑿ 学校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社会服务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需要人才,不仅仅是为高一级学校学府输送优异人才。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当今学校的评价能否结合陶行知先生理论,形成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标准呢。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教育教学一线教师认为,反思当今教育认识的误区,甚至一些过激的行为,重新审视行知的教育理论,这对纠正错误的认识及其做法毫无疑问是一副清醒剂,是一副治病的良药。如果教育工作者都在切实地贯切着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那么我们的教育回归原点将为时不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者,当不能改变一切教育环境时,可以从你个人,你的班级和学生做起”。⒀笔者深知,自身力量弱小,无呼风唤雨之能力,但仍谨记陶行知的教育真谛,且行且思,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教育学说》  董宝良 湖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10
  ②③《陶行知教育言论选编》 王泽虎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
  ④⑤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胡国枢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⑦⑧⑨⑩⑾⑿《陶行知全集》金成林  伍 尧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7
  ⒀ 《我把心献给孩子》  [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0
  作者简介:职称: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