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举措探究
【作者】 陈逢源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杨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新课标的强烈呼唤。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语文教学,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学生思维获得创新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举措 探究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本,是个体竞争参与的资本。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理所当然的应尽之责。要实现于此,我们不仅需要把这个任务以教学目标的方式潜入课堂教学中,还要主动创新策略加以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举措探究。
一、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纵观各项发明,无不是在对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当然,这兴趣培养方法很多,而营造创新氛围就是一辙。实践中,我们常借助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们的适时夸奖,实际就是在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参与的氛围,就是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回答。然后话峰一转,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主体创新意识。
二、培养好奇心理、引发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好奇心理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驱动力。我们常常看到儿童瞪大眼睛观察周围事物,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好奇心理有驱使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的方法进行,一是开课导入故事化。喜欢听故事乃是学生的天性。形象、生动的故事往往会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开展直观教学。我们可运用实物、模型、自制教具、录音、录像、幻灯和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诱发思维兴趣;三是分角色表演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引发学生多读,领悟其意,让学生眼、口、心等器官融入朗读中,而且还要融合人的表情、动作,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样,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求异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打破已有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到:“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可以看出,求异思维本质上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培养求异思维着力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是现行教材往往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果,是一种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教材框架,让学生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拓展思维广度,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传统套路是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这样教学虽然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不大。实践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先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
四、因势点拨利导,促引想象发展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学生思维纵深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何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就能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如在教学《穷人》结尾时引导学生补叙《桑娜拉开帐子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拓展,想象就能放飞,既促进了学生想象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这些方式都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罗列。正因如此,我们教学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教学,才能营造新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去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既是新课标的强烈呼唤,也是我们一线教育人的崇高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 2001年。
[3]李本华,新课改“变异”现象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举措 探究
创新是民族发展之本,是个体竞争参与的资本。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是理所当然的应尽之责。要实现于此,我们不仅需要把这个任务以教学目标的方式潜入课堂教学中,还要主动创新策略加以培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举措探究。
一、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纵观各项发明,无不是在对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当然,这兴趣培养方法很多,而营造创新氛围就是一辙。实践中,我们常借助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再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请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玻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有透明玻璃,能遮风挡雨并且明净透亮。”“宝石蓝玻璃,非常漂亮。”“装饰玻璃,上面布满美丽的花纹。”“汽车玻璃,很结实。”……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我们的适时夸奖,实际就是在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参与的氛围,就是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回答。然后话峰一转,引出课题,出示课题后问“新型”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后追问,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它们都是什么样的玻璃,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是谁这么聪明发明出来的?”“它们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用什么做成的?”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望,把“要你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主体创新意识。
二、培养好奇心理、引发创新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好奇心理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驱动力。我们常常看到儿童瞪大眼睛观察周围事物,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好奇心理有驱使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表现。我们知道,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情节故事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的方法进行,一是开课导入故事化。喜欢听故事乃是学生的天性。形象、生动的故事往往会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开展直观教学。我们可运用实物、模型、自制教具、录音、录像、幻灯和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进入角色,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诱发思维兴趣;三是分角色表演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引发学生多读,领悟其意,让学生眼、口、心等器官融入朗读中,而且还要融合人的表情、动作,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样,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创新欲望。
三、激发求异思维,拓宽思维广度
求异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打破已有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到:“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可以看出,求异思维本质上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培养求异思维着力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是现行教材往往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类型,一种方法,一个结果,是一种范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冲破教材框架,让学生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拓展思维广度,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篇目《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传统套路是先讲读第一个事例,然后学生自学第二、三个事例等。这样教学虽然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不大。实践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先从“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一基本外延生发开去,通过学生反复地品读、体会、感悟,得出这里指的是“战争年代有‘血肉关系的亲人’,也包括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和平年代有深厚情谊的人”,延伸了“亲人”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讨论中学生认为现在他的亲人有动物、植物、甚至地球,这种博爱思想更是及时、充分地给予肯定,这是学生的创新,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的结晶。
四、因势点拨利导,促引想象发展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学生思维纵深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何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教材有利因素进行锻炼,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就能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如在教学《穷人》结尾时引导学生补叙《桑娜拉开帐子后》,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拓展,想象就能放飞,既促进了学生想象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的第一段,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硝烟中》为题,练习想象性扩写。这些方式都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罗列。正因如此,我们教学才能有真正的创新。也只有创新教学,才能营造新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去创新,成为创新型人才。这既是新课标的强烈呼唤,也是我们一线教育人的崇高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培勤、许红琴,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张晓梅,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法[J].湖南教育, 2001年。
[3]李本华,新课改“变异”现象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