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快乐
【作者】 马玉军
【机构】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主动参与,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的前提。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将语文课上成了枯燥而机械的说教与灌输课,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只是在被动参与,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消极情绪滋生,进而会对语文学科完全丧失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为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要加强创新与实践,要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家上语文学习,乐于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快乐呢?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先喜欢上某位教师,进而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正是心理学所说的“移情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不管好与坏就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学科的态度。要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强烈的学习热情。
1、教师要奉献一片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热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关注与期待,可以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冰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为此教师要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与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将爱的阳光均匀地洒向全体学生,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教师要形成教学特色。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特色,会很快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唯有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有活力、有魅力的教学,才能不断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好奇与学习热情,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而快乐地展开学习。因此教师不要盲目照搬优质课与成功教学案例,而是要将其与学生学情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真正为我所用,形成特色,这样真正为学生所喜爱。
二、用音乐渲染教学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不同,音乐以不同的语调、旋律与节奏来表达,是富有活力与感染力的,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说更能体现语言学科的生动活泼,富有情感性,渲染氛围,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快乐因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1、配乐朗读。许多文章尤其是古文或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抽象,还没有学习就产生了消极抵抗心理。为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的魅力,来进行配乐朗读,为静止的文字谱上曲调,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与教学的吸引力,让原本抽象静止的文字伴着快乐的节奏进入学生的脑海,从而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让教学更加活跃而轻松,激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2、激发情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而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有感而发。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并不只是单纯地就其知识层面来学习汉字与词汇、布局与谋篇、主题与思想,而是要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氛围,不需要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特定的情感,从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情感基调,这样学生的学才能更加快乐,更加深刻。
三、用画面烘托教学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与分析,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理解不深刻,学习枯燥繁重,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可以运用画面的烘托效果,将文字还原于真实的画面与场景,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获取更多的直接信息,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与理解。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一张张静止的图片串联起来,将文章转换成逼真的画面与真实的场景。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文本的学习,你就会发现有些原本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实践证明画面烘托下的语文教学,让教学更具色彩,更加富有吸引力,整个教学也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会不快乐、不成功呢!
四、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心灵深入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如果只是没有悬念一味的灌输,学生并没有享受到探究的乐趣,自然会认为学习枯燥,会产生怠慢心理与消极情绪。相反如果适当设问,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长才干,这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学生就会从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探究热情以及自我满足感,这正是外部所无法给予的,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爱上探究,爱上语文学习。为引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学会思维,学会探究,自主地发现与创造,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感受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总之,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 激发,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在乐趣中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作者简介:马玉军,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中学 ,学历:本科---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一、让学生爱上语文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先喜欢上某位教师,进而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科学习上来,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正是心理学所说的“移情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不管好与坏就会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学科的态度。要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强烈的学习热情。
1、教师要奉献一片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热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关注与期待,可以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冰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为此教师要付出自己的一片真心与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将爱的阳光均匀地洒向全体学生,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教师要形成教学特色。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特色,会很快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唯有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有活力、有魅力的教学,才能不断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好奇与学习热情,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而快乐地展开学习。因此教师不要盲目照搬优质课与成功教学案例,而是要将其与学生学情结合起来,坚持继承与创新,真正为我所用,形成特色,这样真正为学生所喜爱。
二、用音乐渲染教学氛围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不同,音乐以不同的语调、旋律与节奏来表达,是富有活力与感染力的,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可以说更能体现语言学科的生动活泼,富有情感性,渲染氛围,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快乐因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1、配乐朗读。许多文章尤其是古文或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抽象,还没有学习就产生了消极抵抗心理。为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音乐的魅力,来进行配乐朗读,为静止的文字谱上曲调,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与教学的吸引力,让原本抽象静止的文字伴着快乐的节奏进入学生的脑海,从而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让教学更加活跃而轻松,激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2、激发情感。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而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有感而发。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并不只是单纯地就其知识层面来学习汉字与词汇、布局与谋篇、主题与思想,而是要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学习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氛围,不需要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学生产生特定的情感,从而为文本的学习打下情感基调,这样学生的学才能更加快乐,更加深刻。
三、用画面烘托教学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与分析,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理解不深刻,学习枯燥繁重,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可以运用画面的烘托效果,将文字还原于真实的画面与场景,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获取更多的直接信息,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插图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为学生创设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与理解。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一张张静止的图片串联起来,将文章转换成逼真的画面与真实的场景。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就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文本的学习,你就会发现有些原本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实践证明画面烘托下的语文教学,让教学更具色彩,更加富有吸引力,整个教学也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会不快乐、不成功呢!
四、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心灵深入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初中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如果只是没有悬念一味的灌输,学生并没有享受到探究的乐趣,自然会认为学习枯燥,会产生怠慢心理与消极情绪。相反如果适当设问,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长才干,这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学生就会从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探究热情以及自我满足感,这正是外部所无法给予的,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爱上探究,爱上语文学习。为引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学会思维,学会探究,自主地发现与创造,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感受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总之,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 激发,要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在乐趣中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作者简介:马玉军,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中学 ,学历:本科---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